刚关面板又卖半导体,松下半导体产业为何会衰落?


 

松下刚关面板又卖半导体,日本半导体产业为何会衰落?

 

李星

 

在前些日子对外宣布2021年完全退出液晶面板制造业务,把液晶面板厂半闭转为生产汽车电池产品后,刚刚松下再次决定将撤出半导体业务。这家早年的半导体巨头,表示将向台湾的新唐科技出售业务公司的股权。

 

松下的半导体业务与其显示面板业务一样,在日本本土制造失去量产成本竞争力后一直持续亏损,不过同时松下也花费了大量的精力,重复着与显示面板业务一样的重建历程。

 

与松下对外声称的显示面板业务,是由于竞争力不足的原因而结束业务不同,松下认为半导体业务是受中美贸易摩擦导致的销售减速,业务持续萎缩才放弃维持该项业务。

 

在松下撤出半导体业务后,日本可能仅剩下东芝、索尼这种大型的半导体企业,以及村田这类细分市场的半导体企业,还将继续在全球市场上参与竞争了。

 

松下出售的业务,除了从事半导体开发、制造和销售的全资公司松下半导体解决方案公司外,目前市场上热炒热销的图像传感器业务也将放弃,这项业务由松下半导体解决方案出资49%、以色列半导体企业TowerJazz出资51%的进行合资,在富山县和新潟县有3家生产图像传感器的工厂。

 

松下的半导体业务技术来源也是从欧美得来,在松下的家电业务起来后,1952年松下为了本土化就近生产服务,与荷兰的飞利浦成立合资公司,此后松下与日本的其它电器企业日立、东芝、夏普等一样,成为领导全球电器发展的一代巨头,1990年松下已是全球十强半导体企业。

 

在半导体业务的支持下,松下电器经过五、六十年代对欧美的产品山寨,以及美国军方的大量采购支持下,在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成为全球顶级的品牌,直到现在,还有人把松下几十年前生产的电风扇来与市场上现在其它产品对比作为例子,宣扬日本电器顶峰时期的产品质量。

 

不过日本在高速发展电器的过程中,也发生了行业早期普遍出现的职业病伤害群体事件,日本一大批六、七十年从事半导体业务的员工,陆续从七十年代末出现分健康不良状况,在进行全行业的普查与反思后,日本不得不对期间的半导体行业职业病员工进行国家赔偿与救助。

 

不过对日本半导体产业打击最大还不是这类事件,而是冷战结束后,作为东西方的缓冲国家,日本大量对东方国家输出技术。

 

日本电器企业这一动作,其实与当时的欧美企业是一样的,主要是为了就近利用本土资源和本土市场的便利,在没有市场还没有开发的东方国家中建立生产基地来转移产能。

 

对于半导体行业来说,还有一个问题是当时日本的劳工也十分缺乏,加上半导体行业当时仍处于劳动密集状态,员工职业病集体爆发,也导致了没有人愿意再到半导体企业任职。

 

而让日本半导体业务迅速衰落的,还是日本没有把握住分寸,把一些可用于军工的敏感技术也往东方国家输出,并且在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果断的从东方国家撤出先进制造产前端产能部分后,日本仍然继续把核心元器件的制造业务往东方国家输出,最终引起了欧美国家对日本半导体业务先进制程的封锁。日本半导体的设计与制程技术从八十年代中期起,基本上处于断代状态。

 

同时欧美企业开始就近扶持韩国和台湾继续承接半导体加工业务,来配合欧美企业就近服务东方市场开拓。

 

不过即便是这样,日本前面几十年所积累下来的精密制造与新材料研发经验,仍然推动着日本的科技沿着惯性路线往下发展,不但让日本在1990年左右占据了全球约一半的市场份额,同时日本的整个高新技术发展,也一直延续到了2000年,成为全球自动化制造最先进的国家。

 

日本发展到2000年时期,不但在当时的2G网络时代,就开始了类似现在的网络视频业务,领先全球十多年,而且其还基本上完成了机械自动化往电子自动化升级,成为全球最早实施数字化的制造自动化的国家之一。

 

同时,日本凭借自己在半导体与信号处理技术的上技术领先优势,开与欧美市场争夺信号数字编码标准的领导权,一度出现了日本制式与全球的制式不兼容的局面,日本与欧美之间开始出现技术路线分叉现象。

 

然而随着欧美国家对日本的制造业进行基础学术与基础理论的封锁,先进的半导体与网络技术也不再对日本开放,加上日本经济泡沫化期间,基本上有十多年没有新一代日本年青人愿意从事研发工作,并且也认为当时日本的技术已是全球最先进,认为人类技术发展达到天花板,一方面失去了进取心,另一方面也失去了研发方向。

 

而且在进入新世纪后,东方国家也开始进入到WTO体系,大量的制造产能都转移到了东方国家,特别是日本甚至把部分前端产能也转移出了境外,在失去了本土应用场景支撑的情况下,日本对于制造业的技术发展,理解也开始出现偏差,很多新技术的应用,越来越脱离行业基本实情。

 

加上日本所推行的通讯网络制式并没有得到全球市场的认可,欧美的通讯企业宁愿采用持术更落后的2.75G网络技术,也要阻止日本的宽带技术的推广,以抑制日本企业的技术泛滥和防止日本技术分叉后所引起的全球制造成本上升。

 

直到后来欧美企业整合WIFI宽带技术时,才重新把日本的部分网络技术给整合进来,但那个时候,日本的制式技术因为多年被封闭在日本境内,日本已经失去在网络技术的领先优势。

 

半导体制造与网络技术两项核心技能的走弱,让日本制造业务开始偏科,与软件和网格通讯关联不太大的精密制造业务,以及新材料研发与合成业务,这些主要依赖人员素质和数据模型积累的技术类别,日本仍然在全球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

 

而中间适及软件和量产工艺整合的大制造代工业务,日本则迅速被欧美扶持的台、韩企业所超越。

 

事实上,日本显示业务初期受到的影响,没有半导体业务那么明显,但是随着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以及2000年前后的互联网泡沫破裂重叠的影响,日本的视频网络直播业务也难以为继,同时也缺少流动资本对半导体和显示业务进行产能升级与扩张。

 

只有终端品牌家电产品,在日本先进的影视编码与处理技术支持下,仍然在市场上领先,然而同样为了打压日本,在后续的多次视讯编码格式上,全球市场都放弃了对日本制式的支持,导制日本的产品虽然先进,但市场应用推不出去。

 

而且日本为了保持自己的所谓技术领先,开始不计成本的进行新技术升级,以图打破市场的封锁,达到以技术攻克市场的目的。

 

然而在WTO的全球化浪潮下,满足基本需求的中低度技术产品,不但在技术难度上更容易实现产品规模化扩张,而且量产工艺简单化后,量产成本也更低。

 

同时,为了服务全球市场,减少运输成本,整个制造业开始推行轻量化设计,很多产品在新材料的选择上,并不以先进的技术指标为依据,而是以成本最低作为产品设计的核心理念。

 

在这一波市场扩张过程中,日本制造界除了车企严格的追寻了这套本来由日本人自己发掘出来的低成本与轻量化设计理念外,其它的家电企业几乎都站到了这种理念的对立面,为了追求更好的技术指标,所造出来的东西也越来越庞大,所使用的材料与加工技术,成本也越来越高,基本上没有日本本土精密制造支持的地方,完全没办法生产。这也导致了日本制造业开始与全球市场脱节。

 

所幸的是,日本对于精密制造的坚持,让其有能力支撑其在新材料技术的持续进步,因此在全球整个制造业的产业链中,日本的精密制造和新材料技术,仍然占据领先的位置,这一点从注重新材料技术突破的诺贝尔奖得主数量上也可以看出,日本在该奖项上的材料领域,一直都占据着重要的份额。

在多年的全球封堵与投资失误中,处于现代工业制造业中间环节的半导体元器件业务渐渐被日本丢掉,日本的半导体业务在全球市场上的份额,也由当年占据市场五成以上份额,衰退到2018年的不到10%

 

而且随着日本曾经垄断全球的数码相机业务与电视业务也开始衰败,日本的视讯芯片处理业务也渐渐失去市场,而且目前除了直播视讯处理技术日本还有优势外,其它的电视、电影、图像、视频处理技术,日本都已不占优势,越来越多的相关技术,都被新的软件算法所替代,相关芯片功能,也被集成到中央数据处理器中。

 

目前日本在半导体领域,除了对材料要求严格的功率模拟半导体器件上,仍占据高端市场外,其它的数字半导体业务,只有一个索尼由于有着长期的数字影音处理经验积累,仍是CMOS摄像芯片的全球霸主,不过这个优势,也在不断的被韩国和新兴的中国企业所追赶,甚至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