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群友的建议)
近来没发声,却一直关注。根据各位讨论的话题,有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两种思路:1、先打造团队再寻找项目;2、有现成的项目,组建团队来运作。
二、利弊得失:
第一种思路。出发点和优点:“关乎全民族危机,除了团结几乎无解”“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人心齐,泰山移”“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弊端:虽有看好的前景、坚定的信念,但缺少实体支撑,近似于无的放失、画饼充饥,很难疑聚力量。列宁曾说“工人阶级正是从自身的利益中理解革命真理的”。所以,组建起农业合作社绝非一日之功。在这样的背景下,各位不妨再读毛主席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或许能从中悟到点什么。
第二种思路。出发点和优点:“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尽了绵薄之力”“让理想和信念变得丰富、饱满,并确立了实实在在的支撑点”“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进来”;弊端:合作社的选址、发展方向的确立、产能的分析、市场前景的预测、抵御风险机制的建立、运作模式的探讨,以及各方面资源的整合将使没有任何产出的前期,只有较大的投入。在没有足够参与者进入的时候,除了自身实力较强外,困难是可以预见的。
由此一来,似乎进入了囚徒困境。但我始终相信思路决定出路,主席教导我们,在战略上,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但在战术上,都是真老虎。只要把功课做细、做足了,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三、农业的出路在哪?
众所周知,无工不发,无商不富,无农却不稳。为什么数千年业来各国的农业发展极其缓慢?即便在幅员辽阔、基础设施先进、机械化程度较高(农民人均装备25万美元)的美国,纵然有政府大力扶持,其发展程度,与工业或其他行业比较也相形见拙。究其原因,除自然界不确定因素外(它不同于车间稳定的生产线),就是生产周期产长、业链短、附加值低。
就中国目前的条件与美国相比,那可是有代差的。如何在有代差的条件下生存(暂时还不具备与之竞争的条件)?首先应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比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业补贴、提高农厂品进口关税等)。其次就是改变延续数千年的小农经济模式,回归农业合作社,聚集力量提高抗风险能力。同时,在农产品生产相对满足需求的时候,发展多种经营,延长产业链。比如:将种出的小麦加工成面粉,再用一部分做成方便面等其他食品,其价值将从1元钱一斤变成10元1斤;将一部分水果做成饮品甚至面漠等,在产业链延长、价值提升的同时,还促进了生产和消费的多元化。当你能想到木头跟皮革有关联度时,沙发就出现了,所以,思路决定出路。最大的问题除大环境外,就是要把功课做足了。
四、用经营企业的理念建立和发展农业合作社
从本质上说,企业就是一个从事生产、流通或服务活动的独立核算经济单位【《辞海》1979年版】,至于今天的企业长成啥样那是另外一回事。之所以建议用经营企业的理念,来建立和发展农业合作社,就因为企业的经营与管理理论日趋成熟,纵然还有乱象,但对有益因素的借鉴不构成影响。
好象《企业家学》的知识结构就分四大版块:企业管理、公司治理、领导科学和企业文化。简单点说,企业管理,就是做好企业经营战略管理、发展战略管理和企业的日常管理;公司治理就是平衡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领导科学就是企业各级领导者如何管好自己?如何理顺下属与自己、下属与下属之间的关系?使之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企业文化就是确立经营宗旨、经营目标、描绘企业愿(远)景,树立经营理念,规范行为。——这就是有思路、成体系的修炼好内功。
把合作社放在哪?往什么方面发展?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或目的?就相当于长线投资立项,立项是要编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企业立项编可研报告的目的是提交政府部门审批通过,而建立合作社做可行性研究则是让参与者认可、信赖。可行性研究的内容至少包括:1、合作社建立的地点;2、合作社的规模;3、往什么方面发展;4、各种分析(包括自然环境分析、社会环境分析、市场环境分析);5、技术、经济评价:包括技术的可行性、经济的可操作性(资金来源、各个时期投入、产出、利润率等)以及风险因素分析;6、社会影响评价及结论。特别在经济可操作性评价时,至少应有方案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财务生存能力三方面的评价。——这就是不论内外都把功课做细、做足。
我相信,以上几方面条件都具备,农业合作社的建立也就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了。以上建议仅仅是一家之言,抛砖即为了引玉,恰当与否请各位斟酌!最后,预祝各位:有志者,事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