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三日(3):三祖寺
2019-10-20
七点多离开酒店下山,准备去一下三祖寺,再去菜场逛一逛,然后回家。
出景区大门,改了主意。天柱山大峡谷就在近旁,反正也是免费,不如吃过早餐,顺便一游大峡谷。
路边一家面馆,看起来生意还不错。我们俩各要了一碗牛肉拉面和牛肉米粉。味道实在不好。似乎只是开水煮过,小小的几块牛肉,还是干巴巴的,没牛肉味儿。还不便宜,每碗二十五元。这家小店的主人可能就是厨师,似乎还喜欢文墨。墙上贴着几首毛笔字的打油诗,是歌颂天柱山风光和他们家的牛肉拉面的。诗和字皆幼稚,不过还算可爱。
南走几十米就到了大峡谷。穿过售票大厅就是景区。有售票员在值班。不用买票,但需要买保险,一人十五元。进景区,观光道很简易,就是农村的那种石板路。一侧的小溪基本上干涸了。再往前有小湖,有观光船代步。我们选择步行。这一段谈不上有什么风光,只是一片水塘和塘边的农田而已。到水塘的那头,还有人检票,要求出示保险发票。
接着进入真正的峡谷,一条两山之间的溪流,溪流两岸的竹林。在一座小石桥一头,看到我从未见过的小庙,看介绍牌,叫做“五猖庙”。我后来才知道,“五猖”是江南民间传说中的邪恶之神,常干一些偷窃,抢劫,放火,调戏妇女的坏事。还喜欢恶作剧。不喜欢谁,就偷他们家东西;喜欢谁,就将偷来的东西送到他们家里。老百姓对五猖神是又怕又敬,立庙祭祀的目的就是讨好五猖神,希望得到好处。这五猖庙长宽高都是二米左右,背对着大路,面向树林,这可能体现了这神鬼鬼祟祟的特点。我朝里面看了看,墙上写着个“佛”,下面有一行字——“有求必应”。神龛里供着什么就没看清楚。
过小桥,有深沟,有点峡谷的样子。
沿陡峭的石阶下去,水潭边平台上一群人在拍照留念。似乎是一家三代几口人。老太太看起来身体不好,病恹恹的样子。老头子很体贴,用手绢给她擦额头的汗水。子女们也很孝顺,前前后后围着,嘘寒问暖,关怀备至。
整个景区大致就是这样的,两山之间的溪谷,谷底多多少少有点水;岸边有竹林,有老树。走了三公里,没有看到特别的风光。
我们从北门进去,从南门出来。
售票大厅的服务员很热情,告诉我们稍等一会儿,可以租车回北门。一会儿来了辆面包车,将我们送回北门。二十元。
接着下山,去三祖寺。
我是这次出游天柱山才知道山脚下有三祖寺的。
我喜欢逛寺庙。今年一年已经逛过几十座寺庙了。以前,我和老徐等几位,去过黄梅的四祖寺和五祖寺;之前很久,去过少林寺边上的初祖庵。
三祖僧璨在四十多岁才皈依佛门,就在天柱山下的山谷寺修习,后来这里就叫做三祖寺。在禅宗的历史上,三祖僧璨有着重要的贡献。在达摩祖师的时代,中国人对于禅宗是只见不信;到二祖慧可的时代,是只信不修;而经过三祖的努力,才做到既信又修。三祖僧璨还突破了禅宗“不立文字”的传统,著有《信心铭》,是禅宗重要的经典。
到了三祖寺门口,有一个巨大的广场,两边是停车场。我们车还没停稳,就有人过来热情地招呼引导停车。好心的女士还给我们介绍了寺院的结构,我们又向她打听了附近的菜场。我后来在三祖寺门口看到一则告示,说广场上的收费停车场与三祖寺无关,希望游客和香客不要怪罪到三祖寺头上。这让我相信,寺院与世俗社会之间存在着利益的冲突。
穿过一座巨大的石牌坊,有甬道通往山门。山门口,立着两尊三米来高的石狮子。那狮子看起来极威风,又很敦厚。进山门,要买二十元的门票,只能用现金。
正对山门是天王殿。比较新的复建的建筑。里面供奉着弥勒佛,四大天王。弥勒佛是一向的那种极敦厚温和的样子,似乎是烧瓷的造像,衣饰是甚为华丽的色彩。两侧的四大天王似乎是大理石的造像,甚为威武。我们进去的时候,里面有位和尚,像是在悠闲地踱步。和尚告诉我,这造像实际上是机器雕琢的,一块一块拼接的。
出门,左手有三绝碑,应该也是新造的。据说当年有吴道子给山谷寺开山鼻祖宝志和尚画像,后来又有李白写的赞诗,再后又有颜真卿手抄赞诗的书法,后人将这三个作品刻在一起,就有了这“三绝碑”。三绝碑的边上,摆了张桌子,在为修建大雄宝殿募捐。我鼓动雨燕捐赠了一百元。上一次我们在云南鸡足山,我也鼓动雨燕为修建虚云寺捐赠了一百元。天王殿左前方有观音殿,廊下坐着一着黄色工作服的女子。我过去跟她聊了几句。她说,三祖寺包括很大的面积,现在卖门票供人参观的只是前院,只是山门和天王殿;还有后面可以参观,包括舍利塔和祖师殿。中院是大雄宝殿,还在建设中。我问她有没有斋饭,她说有,就在后院。
我这才想起,我们刚才下山到三祖寺的途中,路过了一个叫信心门的院子,那里应该就是三祖寺的后院了。
出门,开车往山后而去。
进信心门,里面是个大院子。左手一排二层的楼房,应该是办公场所,斋堂就在进门左手的一楼。迎面是一座五层七级八面的宝塔,这就是舍利塔。据说僧璨法师坐化一百多年后,遗骨被烧化,得舍利子一百多粒,就被埋在塔下。不过这舍利塔应该是新建的。
舍利塔西边有一廊道,廊下有石碑,上面刻有僧璨法师的《信心铭》,“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廊道北面,是一座砖石结构的严严实实的封闭的房屋,现在作为三祖寺挖掘出的舍利子的保管和研究场所。据说,2017年9月,为重修大雄宝殿,意外挖开了原先大雄宝殿之下的地宫,出土了北宋时期埋藏在这里的释迦牟尼的舍利子。现在,这些舍利子就保存在这里。我转到这座房子门前时,恰有一位出去吃饭的着白色工作服的年轻人回来取他落下的皮包,几位保安过来给他开门,其中两人各持一把钥匙。
北边一排房子,门敞开着,玻璃窗户,里面亮堂堂的,有茶几,有一排排线装书,看起来像是茶吧,或者书吧,可能是研习佛经的地方。斋堂方向敲响吃饭的钟声的时候,里面鱼贯而出的年轻人,有着僧袍的,有穿便装的。一侧有宣传栏,展示三祖寺的佛教文化传承。在这里举办过全国性的佛教文化研讨会。现任的三祖寺主持好像是一位颇有作为的僧人,图片显示他在很多大学为高级研讨班做过讲座,讲授“禅的管理智慧”。出世还是入世?我感觉有些悬。
院子中间,舍利塔东侧有亭子,亭下聚着一群香客和游客。亭子对面是祖师殿,有香客在燃香,在叩拜。亭子下聚着的人们,大多是等着去吃斋饭吧。斋饭开始后,和尚先吃。我过去看了一下,有二十几位。
和尚吃完饭,鱼贯而出。随后鱼贯而入的是游客和香客,以及着黄色工作服的在寺院工作的俗人(有可能是义工)。我没有排在队伍中,而是站在一边。我准备人都进去得差不多了再进去。另外,我得准备一点钱。我历来在寺院吃斋饭都是要花钱的,有的是随意,有的是定数。一位胖胖的和尚看了看我,跟我挥挥手,意思是赶紧进去吃饭,还说,不要钱的。
大家安安静静排队,没有人说话。饭菜就摆在最里面的条桌上,从一边的消毒柜里取碗筷之后,再自己去取饭菜。一般都是取两个碗,一个装饭菜,一个装汤。各种蔬菜,有十来种吧,白菜,茄子,豆角,土豆,南瓜,萝卜丝等等;还有萝卜汤,南瓜汤;主食就是米饭。都是我喜欢的东西。我进饭馆,一般就是找这些东西吃的。而在这里,都是这样的东西。我真的是想吃很多东西,但在佛门,我会告诫自己不要贪婪,要给留在后面的人们留下一些。
取了饭菜之后,我随着雨燕坐到一起,这时有和尚走过来,用指头敲了敲桌子,我这才注意到,男女是分开的。于是自觉坐到对面的男士区域。整个斋堂里,大家都安安静静的吃饭,喝汤的声音都很小。真的是非常美味啊,所有的蔬菜都有甜甜的味道,应该是寺里自己种植的。我将碗里的东西吃得干干净净,真的是一个米粒都没剩下。起身离开的时候,我到捐款箱里放了二十元钱。我真的很感激。当然,这二十元钱是表达不了我的感激的。
出门,自己将碗筷洗干净,放好。在寺院吃过几次斋饭之后,大体知道了如何做才合适。站在门口等着雨燕出来。一位年轻时髦的女子出来,到门口的洗碗槽,不知该怎么办,似乎是犹豫要不要自己洗碗,或者是为难自己不会洗碗,手伸出去又缩回来,这时一位大姐伸出手,将年轻女子的碗接过来,帮她洗了。又一位衣着时髦的女子,来到洗碗槽边,准备将碗里没吃完的小半碗饭菜倒掉,这时一位身着黄色工作服的女子将她手里的碗接过来,将里面的剩菜饭倒进自己碗里,准备自己来吃。这黄衣服的大姐没有说什么,脸上没有一点不悦的神色。
吃过一顿斋饭,真的有很多东西让我感动。
随后去了县城,准备逛一逛菜场,买点蔬菜回家。在菜场转了一圈,发现很不理想。蔬菜品种很少,质量不好,价钱还高。各个方面都不如我们家门口的小店。勉强买了几颗白菜,返回。
下午四点到家,三天的天柱山之旅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