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称性管理思维及熵增和耗散关系探析


对称性管理思维及熵增和耗散关系探析

袁兆亿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管理创新不但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越来越密切,而且面对新环境以及应对的挑战逾加复杂,使得管理创新面临的任务变得更加艰巨,同时也使得社会对管理创新寄托了更多期望,这无疑将成为促进管理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迄今为止,伴随着人类社会共同成长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已经取得辉煌成就,并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人类社会对管理创新的要求,在本质上是与人类的存在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存在就会如何理解管理创新,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将管理创新提升到哲学层面来思考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意义。对称性管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正是沿着这一思路展开的,尽管对称性管理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对此进行模式化解读,而应该以更理性的态度,在把握其精髓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深入的探索,以思维的开放性打开认知的新通道。

一、对称性管理的思维范式

(一)对称性管理的“源”与“流”

对称性管理遵循实践哲学的主客统一思维范式,坚持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有机结合,以辨证观和平衡论作为对称性管理的“源”,以实践活动和创新发展作为对称性管理的“流”,并把关于系统动态和谐的理解和实现作为对称性管理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归宿。由此必须强调,没有“源”的对称性管理是没有根基的,而没有“流”的对称性管理是缺乏生机和活力的,只有实现“源”与“流”的有机统一,才能在实践中推动对称性管理的不断继承与创新,从而在更高水平上达到管理的理想目标。

从“源”与“流”的关系出发,本文从对称性管理的特定视角讨论和分析管理过程的系统要素对称运动,并将对称性管理看作是通过系统运动实现系统和谐的过程。文中相关内容的多层面讨论,从不同角度或不同意义上阐述了对称性管理的思想内涵,其目的在于力求从哲学尺度去诠释对称性管理的意义和价值,故此可以在某种意义上将本文的讨论理解为是关于对称性管理的大略性表述的哲学文本,其中的价值命题“系统要素对称运动必然导致系统和谐的效果”形成了本文讨论的关键引导。本文关于对称性管理的讨论之所以追求哲学层面的抽象是为了提高其普适性,同时也是为了便于实现对称性管理与实践活动的广适性结合,这是由对称性管理的价值旨向决定的。

(二)对称性管理的哲学指引

从管理科学的角度看,虽然解决管理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多种多样,但是仅凭经验和实证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是不够的,如果脱离了哲学思想的指引,将使得问题的解决难以深入,因为管理问题并非仅限于表象所感受到的东西,也不能只是局限性地进行狭义思考,而是需要对问题的整体性进行综合的关联考虑,以便更好地认知客观事物的运行原理,而原理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需要被揭示、被发现的东西。哲学的优势就在于能够更好地揭示问题的本质,并通过简洁的语言来表达和体现其隐含的深层意义及道理,以利于对问题的本质进行思考和理解。

关于对称性管理的讨论,应体现理性与逻辑统一的原则,不仅要从哲学尺度探寻管理的本质和规律,而且力求建立管理与系统运动之间的合理联系,其中包括对系统要素对称运动机制的把握和运用,以及实现系统和谐目标的途径选择等。无论是从认识和理解管理系统的内在运行规律,还是从人类社会管理实践的现实状况来看,对称性管理研究所包含的认识论价值与方法论意义,对于推动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创新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人类的存在本质上是人类社会的存在,这种存在所涉及的各种关系的维系是管理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从这个意义来说,管理构建了人类社会。管理及其理念代表了人类作为社会性存在的本质,而且诠释了社会系统各种关系的内在关联。不同的管理思维塑造不同的社会系统结构,对称性管理研究十分强调思维的重要性,因为思维方法对于思维的具体操作运行有着重要的规范作用,其中包含了思维方法规范着人们的思维如何运动,规范着思维运行的方向和侧重点,而且思维方法还具有对信息的选择、组织和解释等功能,具有信息处理和转换的内在机制,所以对称性管理力求在哲学思维的引导下,使其思想和方法沿着合理轨道发展。

(三)对称性管理的思考方向

对称关系是具有广泛普适性的规律,它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思想领域等各个方面。在对称性管理中,系统要素对称运动是一个重要概念,它在本质上体现了要素在对立统一体中的相互作用。从人类社会系统动态平衡的普遍需求出发,对称性管理强调必须合理协调系统要素的“对称”运动关系,尽量避免“对抗”关系的出现,一般情况下,对抗(只出现于特殊情形)不是对称性管理的所关注的选项,只有通过对称运动求得系统和谐才是合理的出路。换一个角度来说,对称性管理不否认竞争,但是更强调合作共赢。

对称性管理专注于思考“管理到底是为了什么”这类问题,或者说管理的价值指向为何?管理的意义取决于其终极价值,从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来看,其最终目的或最高理想在于寻找到一种适合于人性理想的存在方式和社会协调方式,这是管理的本体价值或终极价值的体现,它与对称性管理追求系统和谐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美国管理思想史学家丹尼尔﹒A雷恩教授曾指出,组织的管理必须要有一个目标。对称性管理的目标指向就是追求系统动态和谐,为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寻找一种合适的实现方式,而系统要素对称运动与实现系统动态和谐的要求是契合的,它不主张片面地追求效率最大化,而是强调系统目标的和谐与适中,这不仅是对称性管理理论建构所欲达及的目标,也是从管理的客观规律角度提出的具有科学涵义的理念。

虽然管理具有与科学技术相互独立的价值,但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管理的影响不容忽视,借助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启示,对称性管理开辟了不同的研究道路。客观来看,任何管理思想和方法的有效性都是相对的,不可能成为一成不变的固定程式,或是包治百病的万应灵药,因此对称性管理也不是万能的。但是无论如何,合理运用对称性管理思维来理解和解决现实的管理问题,至少可以在深刻认识管理过程的系统运动内涵基础上,提高系统要素的资源利用率,优化系统要素对称运动的协调性,已经在促进系统的动态和谐发展等方面为管理创新提供思路,或许这应该是对称性管理背后的主导逻辑及价值所在。

对称性管理的积极意义在于提出了处理管理问题的新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这也是破解管理难题首先必须面对的。现实的管理过程中经常会遭遇各种难题,而且往往感觉无从下手,其实很多时候并不在于这些问题有多难,而在于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维度需要调整。从这个角度来说,对称性管理的意义并不限于其关于思想和方法的具体描述和论证,更重要的还在于其对整体性和具体性之间关系的认识,在于其对系统与要素对称运动之间的关系的处理。对称性管理以辨证和平衡思维对管理过程的系统运动进行重新思考,将复杂的系统运动化解为简单要素的对称运动,从而使系统整体运动的不确定性转化为具体要素对称运动的确定性,使看似复杂的问题得于简单化。

(四)对称性管理的系统要素对称运动

管理学面对的人类社会是一个庞大系统,因此管理的复杂性历来是一个棘手问题,其中包含了过程的多变性与结果的不确定性,但是又由于其内容充满了丰富的辩证关系,因此有可能采用繁中化简的方法,通过简单而直接的方式,将系统主导要素对称运动作为切入口,寻求合理而有效的解题途径,以达到理想的目标实现度,这也是对称性管理积极探索的方向。需要注意的是,解题过程中的去繁就简必须是科学合理的,因为对称性管理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和运行机制,所以在实践中必须对此给予充分的理解和遵循,只有当要素对称运动存在合理性,对称性管理才会有意义。如果不能把握或者背离了系统运动的规律,那么无论付出多大努力,最终都不可能获得理想效果。

对称性管理的运行过程并不能简单地通过输入与输出的连接而产生理想效果,它必须借助系统要素对称运动来转化指令的意义才能达到相关的目标要求,因此系统要素对称运动与系统和谐效果的关联过程,构成了对称性管理运行逻辑的主线。对称性管理的系统要素对称运动是一个泛义概念,其中包含了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的深刻含义,这些联系都是通过要素对称运动所起的作用而对系统发展做出贡献的,因此系统要素对称运动的一个特征是其所具有的多种不同层面的表现形式,它们分别与各种要素运动及其机制紧密关联。对称性管理的相关分析力求对这些相互关联的结构运动和运行机制有一个综合的理解和阐述,以便从更合理视角去总结对称性管理所涉的系统运动的意义和作用。

对称性管理理论认为,影响管理的系统要素权重经常随系统所处的内外环境变化而变化,因此不存在固定不变的影响管理的关键要素,必须以应变思维来认识和选择有效的要素对称关系以解决实际问题。故此在使用对称性管理方法解题的过程中,只有结合客体系统的特点和现实状况,善于把握系统要素对称运动的平衡机制,才能使其灵活地处理各种管理问题并有效实现系统目标,从而保证对称性管理过程沿着正确解题方向前进。

系统的整体性是系统存在的最重要特征,因此把系统诸要素的对称运动放入一个整合的总体框架内的建构原则,正是对要素运动过程以及实现系统目标预期的贯穿全局的整体性考虑。但与此同时也不能忽略这样一个事实,即要素对系统的作用同样是巨大的,尤其是主导要素对称运动对于系统演化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由于系统要素对称运动是一个具有内在多样性的过程,它涉及系统运动过程多层面的内容,因此基于对称性管理视角的系统结构和运行机制的形成,以及要素对称运动的产生及其与系统进化的关系等内容都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尽管对称性管理无论在思想还是在方法上仍存在需要不断完善之处,但是对称性管理研究比较全面地揭示了要素对称运动是如何在系统演化进程中发挥作用的,这有助于进一步打开系统演化这一“黑箱”过程。

二、熵增与耗散的对称关系及运用

对称性管理的思想可以从物理学寻找到启发的源头,随着科学技术的多层面发展,熵增定律和耗散结构理论正以各种形式被推演为关于社会和人类的哲学思维,其对社会科学和管理学的启发及引导越来越发挥着积极推动作用。

(一)熵增与耗散的对称运动

熵增和耗散是自然演化的两种运动形式,熵增定律和耗散结构理论深刻揭示了自然界的秩序变化和平衡态转换之道,表明了在远离随机平衡态的开放系统中,熵增和耗散这对冲突性要素的运动不但具有对称性,而且具有通过一定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来促使系统走向有序平衡态的能力。熵增和耗散运动不仅影响自然界的发展,而且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影响。正如奥地利科学家薛定鄂指出的那样,熵增过程必然体现在生命体系之中,这一判断已被科学所证实。

从对称性管理的视域进行观察和理解,熵增与耗散所构成的对称运动,不仅反映了管理系统的生存基础,而且从一定角度诠释了管理系统发展的本质。科学研究表明,符合熵增原理的系统平衡移动方向是朝着熵增(即随机运动)方向发展的,这是世间所有系统运动的普遍规律,揭示了系统运动的统一性。由此可知,任何封闭系统的自发运动过程只能沿着熵增方向退化式发展,最终达到某种静态平衡(即热力学第二定律描述的热寂),从而进入系统的死亡状态。所以从熵的角度看,如果不改变发展模式,人类将无法继续发展。而且由于在封闭的系统中,空间和时间的墒增效果具有一定平权性,因此它们代表了同样的自然趋势,这也从一个方面揭示了管理中的封闭模式必将导致系统走向衰败的悲哀结局。譬如,根据熵增原理,创新创业系统中的无效能量总是不断增加的,因此创新创业过程只有随时吸收新思想、新技术、新人才、和新资金,才能使创新创业系统保持活力。

(二)熵增与耗散:从无序到有序

事实证明,一个不存在熵增与耗散对称运动的封闭系统,其物质和能量以及信息均无法传入或传出,并在熵增之必然性的驱动,其结果只能是沿着单向的自发熵增(正反馈)由有序走向无规无序,最终不可逆地走向老化死亡。为此,对称性管理就是要构建一个具有活力的系统,这是一个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开放系统,即它是一个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来维持自身存在及发展的耗散结构。在熵增和耗散对称运动的动力作用下,来自系统外部环境的负熵流(负反馈)不断进入系统内部,并与系统自发熵增进行交换或抵消,促使系统由高熵向低熵转化,并在远离随机平衡的非线性区,形成新的有序平衡的相对稳定结构,以确保系统可持续发展和进化。上述两种状况的反差明显且结果不同,前者反映了一种绝对化和静止的图景以及僵化的管理状态;后者则反映一种相对化和演进的图景以及发展的管理观。

一般情况下,管理系统的诸要素之复杂非线性关系所表现的各向异性,以及非平权性均会不同程度地对系统演化性质和发展方向构成影响,其中高权要素的对称运动是起主导作用的,而在高权要素的对称双方之中又以相对高权者起关键作用,它在意义上代表了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譬如,在开放系统中,引起系统熵增的要素很多,但其中必有高权熵增要素(设为熵增要素ζ)在起主导作用,为了促使开放系统有序平衡发展,根据熵增和耗散的对称运动关系,应该存在另一个高权耗散要素(设为耗散要素ξ)与高权熵增要素进行对冲,即高权熵增引发的问题必须通过高权耗散来对称性地解决,这一过程是通过系统要素对称运动的形式进行的。根据耗散结构理论,系统有序发展的条件之一必须是ξ>ζ,所以在系统的高权熵增要素ζ与高权耗散要素ξ的对称运动中,高权耗散要素ξ是系统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对系统的运动性质和演化方向起着关键作用。

(三)系统耗散结构演化的创新内涵

从抽象的角度而言,管理的真正意义在于打破系统的封闭性,通过引进外部能量遏制系统的无序自发过程,重新激发系统的自组织能力,促使系统运动朝着有序方向和谐地健康发展,从而使系统达到有序动态平衡。换一个角度来说,就是对称性管理所构建的开放系统可以通过自发的对称破缺(即ξ>ζ)从无序进入有序的耗散结构状态。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可以考虑我国科研体制改革的例子。众所周知,作为一个系统性问题,我国科研体制改革涉及的相关要素很多。譬如关于发展路径的选择,是继续走传统体制的老路,还是走市场化的创新之路,这曾经是我国科研体制改革争论的焦点之一,形成了当时颇具代表性的一对主要矛盾。在对称性管理语境下,这对主要矛盾既具有系统要素对称运动的特点,也是推进科研体制改革的系统演化中的高权要素对,这对主要矛盾的相互运动状况将对改革的命运形成关键性影响。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在坚持传统体制与坚持市场化改革的对称关系中,坚持市场化改革成为具有更高权重的要素,即成为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但是根据熵增定律,当时背景下的我国科研体制改革,仅凭封闭的科研系统本身是难以完成改革重任的,必须通过引入外力来打破封闭的科研系统改革僵局,即通过引入外部负熵流来破解原有的内部熵增形成的困境,其中包括引进政府和市场的力量等。必须注意的是,在这种以外部耗散抵消内部熵增的过程中,要确保对称性管理的系统要素对称运动必须保持ξ>ζ的状态,才能够保证科研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具体可从两方面进行讨论:一方面,通常情况下的系统(如科研系统)都有维持自身现存状况的倾向或惯性,当系统受到外来扰动影响时,将会通过适当方式设法重新达到平衡,这一过程表现为熵增正反馈和耗散负反馈的对称运动,如果不能形成ξ>ζ的状态,就无法突破旧系统的原有惯性而推进改革发展;另一方面,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部分科研机构实行企业化转制后面临诸多难题,如人员分流安置、社会保障、科研经费扶持等等,这些问题仅靠科研机构自身是难以破解的,需要从科研系统外部引入政府的政策推动和市场化的力量来解决问题,即必须通过引进外部负熵流ξ来破解内部熵增ζ积累的难题和困境,惟此才能促使科研体制改革朝着有序化方向顺利推进。如果用耗散结构理论来描述上述过程,即当系统运动的稳定态受到破坏并达到一定阈值时,系统将会出现临界点,在越过该临界点后系统将发生突变而进入一个全新的相对稳定的有序状态,这一演化过程是系统对称性经历对称性破缺而获得新平衡的过程。事实证明,在政府和市场力量的共同推动下,我国科研体制改革已取得一系列可喜成效。

管理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换一种说法,社会系统之所以需要进行管理,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存在着熵增效应。根据熵增原理,如果社会系统的熵增正反馈过程不断被放大和延续,最终将导致社会系统正常秩序的失衡而崩溃,因此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熵增和耗散的对称运动机制,对于社会系统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譬如,我国计划经济年代的人事管理模式因循守旧,用人单位的人事管理基本处于封闭状态,人力资源流动性很差。随着时间推移,这种状况所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用人单位的熵增效应日益积累,导致人力资源闲置率偏高、人岗不匹配状况严重、多余人员无法调整、新鲜血液难以及时补充、人才积极性无法充分调动等,从而使人力资源使用过程中的无用功越积越多,人力资源运行无序化所形成的浪费越来越严重,人事管理的低能低效惯性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大力推进人事制度变革,人才资源市场迅速发展,人员流动打破了封闭的人事管理模式,新鲜血液通过各种途径补充到用人单位,这种通过外部注入负熵流所产生的耗散运动,打破了原有的旧人事系统的低能低效惯性,抑制并扭转了原有封闭系统的熵增趋势,进而演化形成新的有序结构,最终使我国人力资源发展日益走上科学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