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鹮是原本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的鸟儿,它美丽的倩影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可是,近代以来人们渐渐地发现很难在野外见到它了。于是,它先后被世界鸟类保护会议列入“国际保护鸟”,被日本评为“天然纪念物”,被我国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什么?
近日,出版于1998年的《朱鹮的遗言》中文版面世,揭开了朱鹮“消失”背后的故事。日本作家小林照幸用纪实文学的体裁,讲述了20世纪日本朱鹮种群逐渐走向灭绝的故事,用真实的案例为人们上了一堂关于自然保护的课,发人深省,令人深思。所谓纪实文学,是一种小说化的报告文学,它以真人真事为基础,但也有一定的虚构性。
这部作品以日本人佐藤春雄为主人公,以春雄观察、研究、呼吁保护朱鹮为主线,穿插高野、宇治等人关心、保护朱鹮的故事。从1946年二战结束春雄退役观察朱鹮写起,到1995年日本最后的一对朱鹮——其中的雄性朱鹮阿绿的死亡为终结,让读者有幸用文字历览半个世纪日本人走过的保护朱鹮、人工饲养、最终灭绝的波澜历程。
春雄是一个纯粹的人,从部队退员后,在家乡的中学教书,本来可能一辈子都是个教师,可是因别人的一个问题“听说乌鸦等鸟类在繁殖期会夜间飞行,不知道朱鹮会不会在夜里飞?”,从此和朱鹮结缘,一辈子。在查询资料无果的情况下,他开始亲自探索,每天雷打不动地去观察、去追踪,了解朱鹮的活动规律和生活习性;收集鸟粪回家分析,了解朱鹮的食物结构和饮食习性。尔后,了解到这种鸟数量极少,他又到处呼吁,成立“朱鹮爱护会”,用爱去进行保护。他把工作以外的时间和精力全部投入到了朱鹮的保护和观察研究,并且无私地用微薄的薪水买鱼到野外投食,为朱鹮补充食物,尽管大部分食物被乌鸦吃了也在所不惜——个人的能力和经济实力毕竟有限。但他对朱鹮倾注的爱是无私的,是热忱而又真诚的。
“对于我而言,朱鹮不仅仅是一种鸟。它是一个生命,生命是无可替代的,和我们人类的生命一样。”这是主人公对于朱鹮的殷殷深情,“人都有一死。人生并不因为会死就失去意义。人生了病,医生会尽力医治,不会因为人迟早会死就放弃。对于时日不多的人,我们是竭尽所能的。现在,朱鹮正在消失。佐渡是它们在日本,乃至于世界上最后的栖息地。我作为这片土地上的人,不能袖手旁观。我不在乎最终能否改变它们的命运,只希望它们能在好的自然环境里,走完余生。”
其实日本人对朱鹮都有一种特殊情感,除了朱鹮被列为“天然纪念物”、除了这美丽的鸟儿被称作“桃花鸟”、除了朱鹮双翅下的粉色被称为“朱鹮色”、除了日本伊势神宫祭祀太阳神选择拥有近似太阳色的朱鹮作为神鸟、除了二十年一度的伊势神宫“迁宫”盛典新制宝刀刀柄要用红线捆两枚朱鹮羽毛外,还因为朱鹮的学名叫Nipponia nippon,翻译过来是“日本的日本”,是“象征日本这个国家的鸟”。可是,当人们意识到朱鹮快灭绝了,想要去保护的时候,此时全日本的朱鹮只有不到十只了。在战后日本经济飞速增长的时代背景下,日本也在谋求文化强国的国际地位,可是,如果连他们引以为傲的朱鹮都保不住的话,那将是怎样的笑话?
保护朱鹮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民间几十年的苦苦呼吁终于上升到了国家层面,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仅有的几只朱鹮数量还在减少,从死亡朱鹮解剖结果来看,农药残留、重金属中毒……都是环境污染导致的食物中毒。这样的结果坚定了日本人要把最后仅存的几只朱鹮捕捉进行人工饲养的决心——通过提供干净无污染的食物从源头上保障朱鹮的安全。于是,无双网、加农炮网、火箭网纷纷上阵,要将这野外自由飞翔的精灵收归网内,由人类亲自伺候照料。风险是巨大的,1981年最后仅有的5只野生朱鹮被捕捉到了,没有大自然严酷环境的磨炼,没有生存挑战的威胁,朱鹮能健康快乐地活下去吗?在一直人工繁育不成功的背景下,到了1995年,全日本只剩下一只雌性朱鹮“阿金”,而且也已因高龄而失去了繁殖能力,日本的朱鹮灭绝已无悬念。
日本人很难再见到这样的画面:抬头望天空,浅粉色的双翼,在蓝天下,在山谷中起舞。一群朱鹮,在晚霞的照耀中,粉翅映霞光,渐行渐远,消失在地平线。那不是最后的晚霞,却是最后的朱鹮,是朱鹮最后的身影,而留下的只有朱鹮的遗言。若果真如此,那将是无尽的悔恨,那将是人类的遗憾。可美丽的朱鹮命不该如此,地球母亲的博大胸怀,怎能没有它的一席之地?
作为一种鸟,朱鹮是无国界的。在日本将最后5只野生朱鹮全部捕获的同一年,在中国洋县,在秦岭的深处,发现7只野生朱鹮,同样的数量极少、珍稀濒危。得益于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当地百姓的密切配合,得益于保护工作者的艰苦付出,这7只仅有的野生朱鹮在生态环境优良的秦岭繁衍生息,种群数量增加到如今的3000多只。同样的处境,不同的结果,令人唏嘘。为了拯救日本最后的朱鹮,中日两国进行了多面的合作,最终也没有将日本朱鹮的血统留下。现在日本的300多只朱鹮,包括再次出现在日本上空展翅翱翔的朱鹮,均是中国朱鹮的后代,均来自于陕西洋县。
如今的朱鹮,家族兴旺,生机勃勃,生生不息。我们在感慨保护物种之不易的同时,倍加珍惜中国朱鹮保护三十多年所取得的成绩,倍加欣慰在中国、在秦岭这方生态良好、物种丰富的神奇土地为美丽的朱鹮仙子留下了一片净土,留下了繁衍生息的最后家园。这是不幸中的万幸,这是日本朱鹮绝唱后,在中国焕发出的新的生命的欢歌。
欢歌笑语的背后,是地大物博的祖国,是保护环境的决心,是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空间治理的努力和付出。我们需要从根本上进行反思,如果没有对环境、对自然的破坏,就不会有“朱鹮的遗言”;而只有对生命、对物种的慈爱,才会有“朱鹮的欢歌”。
看秦岭雄壮巍峨流泉飞瀑,我们看到了自然的美貌;
看朱鹮沐浴夕阳展翅起舞,我们看到了生命的美妙。
敬畏生命,热爱自然,才能领略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和美画面。从而,从中体会到“爱”的魅力,对生命的慈爱、对自然的敬爱、对环境的珍爱、对生活的热爱,还有对未来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