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人深省的电影《47浪人》:道德重要吗?


几十年来,日本人卧薪尝胆、韬光养晦、养精蓄锐,雄霸天下之心不死,时刻扛着大和民族主义的旗帜,图谋着东山再起。

 

历史正在证明的是,日本大和民族是一个顽强而能屈能伸的民族。

 

二战以前,日本成为亚洲第一强国。这条吞象之蛇从一个小小岛国,扩张延伸其军事控制范围至几乎整个东亚。先后侵略占领了马来西亚、菲律宾、关岛、所罗门群岛、威克岛、香港、缅甸、越南、新加坡、老挝、印尼、柬埔寨、巴比亚新几内亚等国家和地区。就连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十数倍于其国的大国,也深深畏惧并几乎被全面征服。

 

几十年后,日商纵横世界,日货行销世界。日本的许多大公司,扎根立足于全世界的每一个重要城市。日本人的影响力遍及全球。日本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建设成就。他们在各种科技项目上远远的超越了我们。他们有了名为自卫队实为军队的国家武装力量。他们有了大量名为商用实可为核原料供应源的核电站,或许时刻图谋着制造大和民族曾深受其害但却最为想要、必欲得之的核武。

 

谁曾记得当年日本战败后的惨象?毛泽东在世,也会惊讶于今日日本的繁荣、辉煌和各方面发展的实际成就。

 

二战后,其实日本才是真正一贫如洗。反应了二战后日本平民悲惨生活状况的电影《萤火虫之墓》,令人为之流泪!日本人参拜靖国神社,不止是一种仪式,因为参拜者会有一种触及灵魂的精神感应。中国人参观毛主席纪念堂、孔庙、寺庙,往往只是一种旅游,很少会触及灵魂的精神感应。这就是中日差别。精神财富、民族的精神凝聚力,才是真正的财富。

 

二战后几十年所证明的是,发愤图强、忍辱负重的日本人,一直在“挥泪雪耻”。

 

要理解大和民族,必须理解其精神。一个没有丧失灵魂的民族,是真正强大的民族,无论一场武力战败,还是一场经济战败,都不能将之彻底击垮。在大和民族的内心和灵魂的深处,我看到了一种非同寻常的东西。这一种东西,固化在这个民族最优秀的个体灵魂之中,诸如大前研一、稻盛和夫、三岛由纪夫等等……

 

电影《47浪人》,由日本历史上真实发生的赤穗事件改编。40余名由武士废黜为浪人的日本人,为领主报仇雪恨而接受必死的结果,最终杀死仇敌并集体切腹自杀。注意:这不是一人两人三五人,而是四十余人。从中我们可以窥探与领略日本人传承至今的民族精神。

 

武士道精神,可从两个层面去理解。一是务实;二是务虚。

 

务实的层面。事实上,农业也是以技术牟利,暴力也是以技术牟利。这是两个不同的行当。

在暴力牟利的行当,当时技术含量最高的,正是武士。作为武士,就必须熟悉兵器,熟练武艺,甚至学习其他的各种知识。若是花拳绣腿,领主要来何用?武士的实用性,是领主将之作为工具的基本要求。武士不需要文凭。没有真正能耐的人,才需要文凭。不尊重真正能耐的社会,才崇尚文凭。所谓手底下见真章!日日月月都要面临刀光剑影,没几手硬功夫,缺了无畏的勇气,也不敢提刀上场。

 

务虚的层面。忠义、荣耀的价值,远远超越生命本身。比之于武士的荣誉,生命根本微不足道。精神追求高于生命。要达到这一种境界,首先就必须看透生死。山本常朝《叶隐》:“武士者,须一生悬命于武士道。所谓武士道,就是看透死亡。” 山本常朝的异母兄山本吉左卫门,依父亲山本神右卫门的指示,5岁斩狗,15斩人。日军侵华时的“百人斩”,实际也是武士道精神的一种宣示。对于敌人、罪人、俘虏的生命的轻贱,仰慕英雄而无畏死亡、无惧痛楚,正是其精神优越感的来源之一。江户屋敷的看守仓库者堀江三右卫门,以盗库银之罪,被令“折磨死”:烧光体毛,剥光指甲,切断脚筋,用锥磨等工具百般折磨,但他一声不吭、面不改色。最后斩开其脊背,用热烫的酱油浇洒其上,即躯体折弯而死。

 

西欧有骑士精神,以天主之名、奉天主之命行事。日本有武士精神,以人主之名、奉人主之命行事。中国有什么?

 

其实中国也有过。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与日本文化中的浪人对应的,是游民;与日本文化中的武士对应的,是门客。春秋门客之风盛行,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等,都曾搜罗各种人才,纳为己用。一直到明代,依然可在文献中见其身影。《儒林外史》第三七回:“一个娄老爹,不过是太老爷的门客罢了,他既害了病,不过送他几两银子,打发他回去。此时的门客文化,已开始衰落。

 

历史上著名的门客高渐离、荆轲,都是悍不畏死、奋不顾身的忠君勇武之人。孟尝君门客中的鸡鸣狗盗之徒,关键时刻也能救命。孟尝君还有个门客,尤其奇异!《战国策·齐四》“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这个冯谖,初来乍到,一无所好、一无所长、一无所能,要文凭没文凭,要能耐没能耐,既然来了,孟尝君竟然也收了,好好养着。可就这么一人,还调门挺高。常常倚柱弹剑,唱着歌曲!一会唱“长铗归来乎!食无鱼。”一会又唱 “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后来还唱 “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对此一个接一个的过分要求,孟尝君都一一予以满足。然而,后来让他去收债,他竟然将债券一把火烧了。但就是这么样的一个门客,却因其奇功而被载入史册。

 

日本武士兴起的平安时代,正好类似于中国门客兴起的春秋时期。有一个共同的历史背景,就是中央集权的衰落。门客的务实的必要性来自于主子与主子之间的竞争。中央集权制兴盛时期,只有一个主子,门客往往务虚,比如高俅。这个时期的门客,就成了士大夫。士大夫部分继承了门客的精神,但却不同于门客。幕僚,也类似于门客,也有所区别于门客。

 

为何百日维新会最终失败,而明治维新却成功了?中日之间,最大的差别是什么?

 

20世纪初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很多是真正的精英。鲁迅和杨昌济都曾留学日本。这些人都应该对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有过体会和思考。在个人生活上,杨昌济主张并践行冷水浴,受其影响,青年毛泽东也是如此主张并践行的,而众所周知,毛泽东直到晚年还有着冬泳的豪情与壮行。杨昌济的这一主张,可能就是受到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启发。尤其雪花漫天、冷冻三尺、寒风凛冽之夜,当冰寒的冷水一桶桶泼洒全身,其所引发的阵阵白色蒸汽,可谓云遮雾罩,环绕周身、蒸汽腾腾,比热水的泼洒更为壮观,不禁令人大呼过瘾。但若没有坚强的意志作为支撑,是绝不敢为,也挺不过去的。

 

中日最大的差别,其实正是精英的道德观。在深受武士道精神影响的日本精英们看来,荣誉高于生命。

 

这是一种自己当裁判的荣辱观。如果精英有这种荣辱观,精英就会推动自己所在的国家和社会朝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如果精英没有这种荣辱观,他们就只会受到自身及其家族私利的驱动,完全不顾国家和社会。然而,精英在社会改良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却绝对是不可忽视的。

 

其实历史往往是由精英推动的。如果精英是历史的耻辱,是社会的渣滓,那么,他们所推动的未来,必然不容乐观。无论是鲁迅,还是杨昌济,他们都有着一种与日本精英同样的道德观,一种自己当裁判的道德观。但恰恰是这样的人,却始终处于权力的边缘。

 

在中央集权制下,门客其实是被禁止的。《晋书·石勒载记下》:“ 张披与张宾为游侠,门客日百馀乘,物望皆归之,非社稷之利也。中国长时期处于中央集权制兴盛的时期,士大夫们虚与委蛇、阳奉阴违的忠君去了。士大夫们普遍具有的,不过是一种他人当裁判的荣辱观,欺世盗名才能登堂入室。忠义勇武、荣誉高于生命和私利的门客精神,最终失落不传。

 

有好的制度就会产生好人,就会造就好的社会,但是好的制度从何而来?

 

道德是否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