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I出口指数下滑0.4个点,很可能受到全球需求不振以及贸易战叠加影响。
2019年中美贸易战第一轮谈判1月9号在北京结束,双方没有达成共同声明的结果。第二轮谈判由刘大人领衔赴美国在1月30号落幕,第三轮第四轮叶已落幕,美国已经喊话要加入结构性改革谈判内容,谈判依旧会十分艰难。
中美谈判的的逻辑已经十分清晰,谈成则必然中国要大幅增加从美国的进口,对美国贸易顺差大幅减少(201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顺差总3518亿美元,和美国的贸易顺差3233亿美元,占据绝对大头。谈不出则直接......,不展开讲,你懂的。
进口指数大幅下滑1.2个点,说明内需不振或者为保住外汇储备而刻意减少购买。内需不振比较好理解,六个钱包的钱都拿去支付房子首付了,还欠了一屁股债,想消费也没钱啊。
2018年在贸易顺差3518亿美元基础上央行外汇储备反而是下降672亿美元,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比2017年还下跌了5.67%。直白说就是央行耗费了大约4000亿美元的子弹,只是勉强保住了汇率没有跌破7。若2019年没有足够贸易顺差,人民币汇率危矣。
第二是大型企业PMI下降0.5个点,达50.1%,位于临界点。中型和小型企业PMI为48.4%和48.6%,分别较上月下降0.7和0.6个百分点,这表明中国现在中小微企业要比大企业困难的多。这也是中央反复强调要救中小微实体企业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企业链接大量就业,后面减税降幅很多就是围绕中小微企业展开的。
第三是价格指数,12月原材料购进价格由11月份的50.3%大跌至44.8%,出厂价格指数由11月份的46.4%大跌至43.3%,均创下16年以来新低,这说明供过于求,销售萎靡,可能导致很多企业(公司)微薄利润甚至亏本买卖,使得大家对生产制造缺乏动力。
从数据上看,中国经济遇到大麻烦,表象是需求不足,经济收缩。企业干什么都不赚钱,生产什么都卖不掉,于是也就啥也不干了,而企业运转减速,就会影响居民收入,要么降薪,要么被优化裁撤,收入大受影响,又会反过来影响大家的消费信心,那些可买可不买的东西,现在也就不买了。
于是伪专家又支招了:那就是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存款准备金利率,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地方政府加大举债搞基建项目,让经济强行运转起来,带动就业,恢复工业需求,进而带动消费品需求。
而这,正是央行正在做的事情。
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可是效果越来越差,为什么呢。
现在的问题不是货币太少!而是外部环境的贸易摩擦,加上内需不足。贸易摩擦使得出口变难,内需不足主要因为老百姓都去贷款买房了,每月还贷,当然内需就不足了。
央行释放基础货币,但陷入流动性陷阱,基本在银行金融系统里面空转,衍生货币能力下降。因为银行才是炒高房价的最大推手,既得利益集团把控的银行不愿意贷款给风险极高的小微企业,它宁肯再贷款购房者,进一步推高房价。
当前首要应该破解外部的贸易摩擦,内部抑制房价,严防炒房投机。同时大规模精兵简政,真正大力减少企业税费,共渡难关。
而再增加货币供应已是无用手段,只会抬高物价。增加货币供应企业生产更多卖不出去的产品,老百姓增加更多的贷款投机,需求更一步下滑,工人增加收入而物价又大幅度上涨给予抵消其需求!这样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当前应该要鼓励并帮助企业转型,大力发展科技创新,以发展生产力来破解经济危机而不是印钱鼓励全民投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