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品—汉语词典解释是人的品性和道德!
品性用行为观测,道德大概对应普世价值,但行为复杂、价值混乱,即便做此定义,人品这词儿仍然模糊,中国人大多是钻空子的行家,模糊给了大做文章的机会,于是,人品成了这样的东西......
人品是个稳赚不赔的买卖:
说人品者大多是人品下作的聪明人,缺什么喊什么、用标榜掩盖缺陷是拿手好戏,他们拿着人品的标签到处贴,将自己扮演成人品监督员,因为是监督员,就“永远正确”,就可以单方面赋予任何人人品必须好的责任,指责别人越多,他们自己的人品仿佛就越好,出了问题更直接归结为别人的人品问题,而把自己的责任一笔勾销,这是一个稳赚不赔的买卖,不仅恶心你,还要让你成为替罪羊!
人品通常是无人品者的恶毒工具:
在管理上搞不定、在专业上拼不赢,就一定要在“人品”上弄死你,做事先做人、懂得感恩这类无人品者自己从来不信的鬼话往往是他们向你泼脏水的先头部队和为你挖好的陷阱,你赞同就是认可了他“人品监督员”和“人品标杆儿”的身份,并把自己架到了他定义的人品火堆之上,随后必然是坑害你的利益并让你哑巴吃黄连、焦头烂额,你不赞同就立马变成他口中的人品异类,各种污、各种害,这工具,牛逼不?!
人品是漏洞的借口和无能的代名词:
有职场社交软件提问——人品和能力哪个重要,应答者众多,选择人品重要者占了八成,这真是个天大的误会,人品是进入组织的条件却不直接产生绩效,管理者用人品衡量人是无能的表现,一无能于对组织管理漏洞的弥补,二无能于对管理常识的逃避和践行。组织中的人品是可以具象到尽职调查和行为准则的,没有这两个基础,打着任何名义的评价都是不能被接受的,它们才是进入组织的门槛和对人评价的科学依据,没依据证明有漏洞,人品是个借口,但绝对是个不专业的烂借口;无能的管理者用不可描述的人品衡量人,以主观判断和个人喜好代替必要的管理动作、逃避辅导、沟通、跟进、监督的管理责任,这很可能是一个组织走向人格贩卖泛滥和逆向淘汰的开始。由此看来,对管理常识的普及和对科学管理的认知还都任重道远!
人品其实仍然是个好东西,用人品品人、品管理,这办法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