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革的坚冰没有完全被破除,如果我们回首中国过去六十多年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前面三十多年,虽然有很多问题,但是有一点共识就是说在毛时代,中国这个社会为人民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或比较完整的一定的公共医疗服务。前三十年以广大群众为榜样。医疗资源的均等化,市场化,大量的资金,大量的资源都集中在三甲医院里头了,少数的发展不平衡,资源的调配的不平衡,是造成目前问题的主要因素,说到底还是一个体制问题,主要是政府放弃一个基本监管的责任,大量的医护人员超负荷的工作,三甲医院医护人员与行政人员比例是非常不协调的,在引进硬件时更要引进软件,要提高管理水平,要保持一个公平竞争,将是未来改革的一个主要方向。
中国医改的关键是如何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如何节约成本,如何进行流程化管理,如何更好的吸收引进先进的技术,同时呢却更好的分担成本。我们对前三十年的经验也要有一个传承。我们说的赤脚医生嘛。用最低廉的方式,去解决最基本的公共医疗,我们不是回到计划经济,我们能不能为我们的人民提供一种社区层面或社群层面低层的医疗保障,这也是未来的一个走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西方之间,尤其是把美国来看,美国的经验恰恰是我们要反思的,比如今天很多人做了ATP,电子医疗,搞很多风头啊,投很多资金进去啊,这恰恰看来有些是有问题的。比如举一个例子,有一个资本它投入的给中国的有钱人,他得了绝症,然后他到美国和日本去看病,当然你要化更多的钱,这样的话他不如投入到低成本民间的项目去,我觉得这样的项目呢,并不是有效的降低了中国的公共卫生的医疗系统的成本,他实际上是增大了,等于是发了国难财,这样的改革呢我们尤其要审慎。政府应该增加市场的有效介入,增加有效的管理和透明度。同时在社区层面上加大一个管理的力度。
有人主张向西方学习,特别是以美国市场化,社会化,它有很多各样的医疗保险机构,几十家,几百家。都是私立的医疗保险机构,可以展开竞争,因此就可以对医院,医生现在中国非常猖獗的医疗腐败来有一个制衡的作用,为什么不用呢?
如果把西方作为一个整体的话呢,我觉得欧洲更值得我们学习。但是美式的医疗保险有很大的缺陷,美式的这套要求保险公司为主,药厂是主要参与,还有其他的医疗机构和政府,病人还有社会群体,它是一个博弈的结构,这种博弈有点过度,在数据显示去年美国的保险机构大概获得的收入是8700亿美元。美国的药厂他们的收入(毛收入)大概是3800亿美元。他们的净利润是450亿美元。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巨头们他们的收入是非常之高。这也就反证了美国人付出的医疗成本为什么那么高,从这个角度讲中国很难去学习美国的医疗模式,因为他们的成本太高,他们的药价也太高了,我们负担不起这样的保险。我们绝不能抄袭美式的改革,它会把很多负面的东西带进来。中国的消费者他的压力会更大,医改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各国都面临怎么样消减医疗开支,保证这个优质服务。这是一个比较矛盾的一个做法,很难保证两头都能满足。
我们光看人均寿命,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是没办法比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讲,现在的医疗技术绝对是大大提高了,它的不足呢就是民营不多。如果民营医院愿意提供低价格的服务,当然应该允许他们进入这个庞大的市场。政府应该引进竞争机制。举个例子,口腔这个部分,中国政府已经把它完全市场化了,那就没有这个看病难的问题。其他也可以采取同样的办法。让它市场化,真正保持一个公平的竞争,这样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
但是前三十年在一种穷困的,封闭的情况下都能够做到这全民医疗这一点。医疗改革走向低政府高市场的操作也是需要反思的。引入外资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当是我们有十四亿的人民,非常需要一个社区层面普及化的服务。多快好省的方式解决人民的问题,前三十年的经验是可以借鉴的,小时候在一个大院里两个单位就可以有一个医疗小组解决医疗服务的问题。为什么今天就没有呢?我们可以几条腿走路,增加政府投资,降低人民对社保的负担,增加多元化的逐级市场参与,同时我们也增加社区化。而在社区化服务过程中呢,网络数字化医疗就会大展宏图,广大的农村山区它就可以把它连接起来,解决交通的问题。
医改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跟其他的各种各样的改革结合在一起,才可能真正的改变中国医疗的状况。医疗腐败问题要引进竞争机制。有了竞争机制就能很明显的克服一些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