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网络购票平台、视频平台的崛起,观众的行为可以被数据监测后,一种数据指导内容创作的方法悄然兴起。
有些导演和编剧在参与一些试图去效仿西方优秀的影视生产流程的专业的影视公司的项目的时候,总是能听到来自制片人或出品方从“大数据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来作为创作建议。如:
Ø 得出xx情节的出现会导致观众不弃剧
Ø 观众喜欢的男女主角具有xx特征
Ø 某类型的故事会赢得高点击和高票房……
这些结论表面上看上去都叙述合理,而且均出自于权威机构的真实数据,可信度很高。事实上如果仔细的探究这些数据的构成和分析方法,很多结论的客观性和全面性真的值得我们仔细考量。
对2018年全年的票房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明显的发现2018年Top10的电影类型多集中于喜剧和动作两个类型。于是我们轻易的得出结论:目前制作喜剧和动作类型的电影在取得高票房的方面更有优势,应是制片方首先要考虑的故事题材。
但事实上,我们在分析这项数据的时候,有没有考虑到可能由于近两年市场和资本的追捧,导致去年的动作和喜剧电影基数本来就高于往年,而且头部电影制作公司都大量往这两个题材去靠拢,所以才会导致我们得出“喜剧和动作类型的电影更卖座”的错误结论?
前几日某知名平台发布了一组数据,其中有一个“类型优质指数”和“类型供需指数”很耐人寻味。类型优质指数是指top100电影中某类型票房占比/总体电影中某类型票房占比,指数>1表示该类型优质内容有竞争,指数<1表示该类型优质内容难以获得市场认可。如果不仔细看这个指数的限定的话,2018年最受电影市场认可的题材就是动作,其次是爱情电影。但其实从图表中可以看出,爱情电影仅占全年票房的2.2%,这样的基数即使类型优质指数再高,也难以说明这个类型的电影更容易被市场认可。况且把动画这一类型单拿出来的话,动画内容可能包含动作、爱情、喜剧等成分,按照一般的电影类型去分维度的话得出这样的结论也是会有问题的。
类型供需指数也会存在这个问题。报告中说类型供需指数是指某类型电影票房占比/某类型电影数量占比,指数>1表示竞争力高于其他类型,受市场欢迎;指数越大表示该类型的电影竞争力越高,越受欢迎。但受市场欢迎和高票房并不等同。一部电影的高票房不仅是由电影的类型因素决定,演员、片名、海报、宣传、发行等多方面因素都会作用于票房表现。仅从类型供需指数来判断哪类题材受欢迎,但不提类型对票房表现的相关性是否显著,这样的数据也建议谨慎参考。
而且现在视频平台为了获得用户粘性和用户支持,总是会将观众点击过的视频类型默认为他们喜欢的类型而按照规律推送。如爱奇艺网站的“一键预约”功能,当用户观看某一主题内的某部影片后,平台将会在下一部影片上线时对原有用户再次进行消息推送,从而最大程度地将这些用户转化为自己的忠实用户。但这种功能 一经推出后,往往会导致观众的观影行为被平台人为化引导,本身就带有极大的随机性。而从这些观影数据分析出来的有关用户的结论,再直接指导创作的时候,往往就会导致创作者的内容类型越来越单一。
所以真正完全按照数据分析来设计剧本的时候,往往会发现这样出来的故事本身并不一定好看,甚至连编剧和导演自己都不信服这个故事的质量。影视创作和科学发明一样,需要的是创新和价值。创新会推动行业进步,价值会推动社会进步。但创新并不能凭空捏造,对于数据的合理利用和审慎分析,让它帮助指引创作者创新的方向,才是明智的选择。比如在市场都冲击喜剧和动作电影时,2018年冲进年度票房前20的两部爱情电影《后来的我们》和《前任攻略3》都获得了意外的票房成绩。如果说这两部爱情电影会受到卡司、宣传发行、制作公司等影响,那今年《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老师•好》这两部小成本影片的高票房现象似乎更能说明观众对于电影类型、内容质量多样性和丰富性上的追求。
另外创作者本身也要加强自身的审美水平,在发现创意和数据冲突的时候,有明确的判断能力来确认剧本可不可以进行这样的修改,而且真正做出对作品质量有帮助的决策,才可能成为爆款的缔造者。
爱心、慈善、公益、喜剧院线电影《两块钱》之《钱途太囧》在成都举行签约启动仪式,该剧将由新西兰国际电影制片厂和西安黑马影视制片厂等联合拍摄。
据介绍,《两块钱》之《钱途太囧》,属于都市、农村、全国的各个角落写实题材,反映了中国6亿3千万彩民的彩票梦。中国的彩票业就是“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的彩票宗旨,目的是筹集更多的公益资金,用于社会慈善、公益事业。
该剧导演冀秦说:该剧围绕彩票的真实故事展开,用嬉笑怒骂的讽刺笔法,一波三折的戏剧情节,涵盖各色人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该剧明星荟萃,由范伟、韩乔生、宋小宝,苏航、林志玲、洪涛、杨小杨、罗家英、郑则士、金巧巧、杨天赐、小沈龙、张大礼、贾旭明、延参法师等出演重要角色。甚至马云做为彩蛋参演其中,了解本电影看图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