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面向社会正式发布了13个新职业,这是自2015年版国家职业分类大典颁布以来发布的首批新职业。
这批新职业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领域,既有时下热门的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电子竞技员等,也有适应传统行业升级变化需求的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农业经理人,等等。
就业乃民生第一要务,而时代总是在变化;新的职业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反映了时代的这种变化。
变化与意义体现在何处?有两个背景层面的维度观察。
一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科学技术进步、大众创业创新步伐加快,以科技为依托的许多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应运而生,而新产业、新业态滋生孕育出新职业的需求,需要在国家层面上予以规范与认可。可以认为,此次新职业的发布是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近年数字信息层面的科技进步与变化的潮流要求,也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折射、反映和要求。
二是,顺应时代潮流变化,围绕产业发展与就业匹配要求,会涉及到全社会范围内的部门功能性的结构调整,尤其是推动产业进步与职业技能训练的教育服务行业,政策的制定将起到预期引导作用。新职业国家层面的发布与认可,可以视为以市场化方式进行宏观资源配置的一个政策环节。
新职业新在何处?我们可以用几个“高”字进行简单描述:新职业具有适合时代特征的高新技术含量、高度的专业分工、普遍的高学历以及高度的理工科专业知识背景要求这几个特点。
在社会化大生产之中,“职业”是社会化人的一种“符号”,它是社会分工的一种体现,而人类的生产与生活需求催升出社会的职业需求。具体到人社部此次发布的13个岗位,它反映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时代变化特征。
首先,它反映了科技进步在互联网信息与数字化生存方面新的潮流特征。如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安装调剂员、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数字化管理师、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等,这些新的职业岗位的出现,都契合了信息技术发展方面的变化和要求;
其次,它反映了科技发展对传统职业提升、改造、变迁方面的变化特征。如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工业机器人运维人员、无人机驾驶员、农业经理人等新职业:工业机器人对传统人工机器操作形成替代和提升,无人机在植物保护、测绘摄影、高压线缆、农林巡视以及物流等领域对传统人工操作形成替代和提升,农业经理人则对传统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经济模式形成了改造与提升;
其三,它反映了信息消费与国际交往方面的新变化要求。如电子竞技员这一职业,反映出在国际交往扩大背景之下,国际赛事日益增多,计算机竞技项目迅猛发展催升的新需求。
从全社会预期引导角度,人社部此次的新职业发布,对于社会就业,对于高校相应的专业开设、学生的专业方向选择,乃至于中小学基础教育、对全社会人们的认识等等方面,都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将可能以之对整个教育体系进行结构性重塑。
比如高校新专业的开设,就是对高校能否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变化的综合能力的一种检验,反映出各高校自身的学习能力、对社会发展与变业方向的敏感度与竞争力差异。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总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一定时期的新职业,有的随着时代变迁可能会成为人们的基本生存技能,岗位需求会大为减少(如司机和翻译);有的则可能会被其他职业或者机器替代而消失,不再成为一种职业(如各类重体力劳动岗位的机器替代)。对此,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无论是在专业设置上还专业选择上,都需要有清醒的认识,保持持续学习的态度,才是正确的选择。
此外,这一批新职业具有高度的科技与专业技术含量要求,需要有深厚的数理基础知识背景,这一背景对高校师资形成引导,同时在中小学基础知识方面也将产生一种前置性引导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职业将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动新一轮对理工与数学知识的学习、追求热潮,长远地看,可以进一步改造中国人传统上重文轻理的传统,持续改造、优化与提升中国人的思维、思辨能力。(本文刊发于4月12日《证券时报》专栏版)
人社部、市场监管总局、统计局正式发布的13个新职业是: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数字化管理师、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电子竞技运营师、电子竞技员、无人机驾驶员、农业经理人、物联网安装调试员、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等13个新职业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