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告老还乡’实际已经终结了中国式养老!
----一位武大的历史老师说推进养老服务实际也无法实现中国式养老的亲情!
汪华斌
昨天到东湖遇到武大的一位历史老师,我说今年春节我见识了如今农村老人的悲哀;那就是基本上是一个老人住一栋楼房。即使本人是九十多岁,也得自己做饭吃与洗衣服;因为整个楼房里就只有自己一人在农村。这就是目前我们农村户口老人的悲哀,不可能进城;也没有回乡养老的人,个个都是千方百计离开农村;而农村的住房根本就没有人打算是用来住的,多数充其量只是等待赔偿的标志物。而春节回乡过年的都是一些成功人士,要么是当老板的;要么是在城里当官的。因为这些人农村的住房早就修建成别墅了,所以回乡过年不仅是显摆;更是清静与舒畅。而贫困的年轻人普遍不回乡过年,因为农村都是一个家族的熟人;所以混得不好的普遍躲在城里,这就是子女混得不好的老人等同于孤寡老人;平常孤独的他(她)们过年依然也是孤独。更重要的是这些老人普遍的住房不好,碰到雨雪更是悲哀;这就是我今年春节的感慨。
这位老师说我们看到4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好像我们中华民族的养老问题是第一次出现了。却不知道千百年来中华民族都在家族式养老中循环的,即使是外出经商与做官最后也是‘告老还乡’;因为这就是中国式的家族式养老。这位老师说如同我们村的八九十岁的老人,其子女是不是已经退休了。如果我们今天继续延续‘告老还乡’,这些人是不是回乡养老了。然而这些人虽然退休了,但还是能做日常生活事情的;起码可以实现对上面的老人帮助。等到这些老人自己不能动了,又有新的退休的老人回乡来。在这样的循环中,亲情与家族自已完成了社会式养老。这养老模式不是今天提出来的,而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结果。
然而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好像农村成为了聚宝盆;于是禁止进城的人回乡,从而彻底终结了中国式的养老。而农村的老人不愿意离开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家乡,而城市里退休的人又回不来。如我就是想回乡养老的人,但却没有住房而无法实现养老;所以我是想回乡却无法实现。正因为如此,我即使想照顾老人也没有条件呀。如我们村如果实现‘告老还乡’,起码可以回去二十多个六十岁左右的退休人员;那么目前这十四个老人就不孤独了呀。这就是打破与终结中华文化带来的恶果,起码有两代人无法安宁。因为即使如今的养老政策再好,也无法解决目前孤独与贫困的这两代老人的困境。
在我们今天这到处唯钱的社会,养老服务市场活力到处都在激发;如我们看到到处是每月8000元的养老定位,那就是宾馆级服务。可是没有人想到,我们村的老人可是连每月400元都花的心疼;因为他(她)们普遍只有老人补贴费,而粮食补贴可是连水电费都不够。要每月出8000元养老,就是城市也没有多少人能承担的呀。在一个没有老人福利的社会,自费养老的市场肯定供给不足;这就是老人宁愿孤独也不会尝试这些新养老的原因。
我们看到截至2018年底,中国社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49亿人;占总人口17.9%,其中2017年新增老年人口首次超过1000万。为确保到2022年在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的基础上,使老年人及其子女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显著提高;所以出台了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可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的模式如何体现,农村出来的老人有对乡土文化的深刻眷念如何体现;尤其是今天的50后与60后,连做梦都多是童年家乡的印记;特别是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回不去的乡,离不开的城;剩下的只有乡愁了。
我春节在农村遇到老人竟然怀念当年的祠堂,说如果有祠堂也是很好的家族养老方式;这难道不是对中国式养老的一种思念吗?因为祠堂有食堂,而且家族的老人可以在这里免费居住;再加上都是家族的熟人,所以大家在这里愉快与舒心;这就是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