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秀文的保险绳比许志安坚固吗?
作者:刘植荣
近日,针对香港歌手许志安出轨事件,有报纸发文称:“郑秀文6套房产价值逾3亿,这条保险绳比老公许志安坚固多了!”这大概是不少国人的心态,把房子看成人生的一切,为了房子父母子女可以反目成仇,夫妻可以分道扬镳,有为子孙后代囤房的,有炒房的,于是乎,房子成了这些人的一个永恒话题。可大家想一想,房子能带来幸福吗?
幸福是个抽象的概念,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社会阶层、乃至一个人的不同发展时期的幸福感也不尽相同。尚不富裕时,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病了能得到医治,这就是幸福。人的生理需求一旦得到满足,对幸福的追求就有了更高的层次,如情感需求和社会认同感等。但不管是何等幸福,它一定是由快乐引起的,肉体或精神愉悦了,才会有幸福感。
那快乐又是哪里来的呢?快乐来自人的各种活动。当你食用美味佳肴时,你是快乐的,因为你的味觉得到满足,饥饿被驱除。当你与朋友交往时,你是快乐的,因为你通过情感交流,心灵得到慰藉。当你在聚会上高谈阔论时,你是快乐的,因为你通过社会参与,表达了个人的思想。当你从事体育活动时,你是快乐的,因为你的身体得到强健,如果竞技比赛获得好名次,这也增进了自己的社会认同感。如此等等。
毫无疑问,住在舒适的房子里当然给人带来快乐,这会增进幸福感。但是,住房不一定非要自己买房,租房住照样能获得幸福感。如果收入低靠贷款买房,每月领到工资后还完房贷所剩无几,天天为柴米油盐犯难,此时还能快乐起来吗?还有幸福感吗?
由此可见,并不是有房就一定幸福,也并不是没房就一定不幸福。如果摆正住房观念,租房住照样会得到快乐,生活得幸福。
根据笔者考察,国家越发达,制度越便于人才流动,人们的购房意愿越低。欧美国家的住房自有率均不到70%,德国仅为42%,我们能说那些没有自己住房的58%的德国人不幸福吗?当然不能,他们当中不少人很富裕,但不愿购置房产,因为拥有房产每年交房产税、买保险等很麻烦,不如租房省事,想换个地方工作,拿起行李走人,很省事。可见,他们的住房观与我们不同,他们是从简约、多样化的生活中获得幸福感。
过去十几年来,在一些无良专家、教授散布的“房价只涨不落”、“男人不买房就是耍流氓”、“儿子不给父母买房就是不孝”等谬论误导下,房子成了国民的头等大事。一些低收入者也涌进购房大军,认为有房子是个人地位的象征,在社会上感到有体面,更有甚者把儿子、孙子的房子都给买好了。
也有的人不断调换住房,小房子换大房子,老楼房换成高层电梯房,装修、购置家当、搬家,天天为房子忙得团团转。要知道,现在的装修材料中含有的甲醛、苯、放射性污染物危害很大。90岁的中科院院士汤钊猷就说,他自己现在仍住老房子,身体很健康;可他老伴住在新装修的房子里,患上了乳腺癌,装修污染肯定存在致癌问题。
还有不少人想靠炒房致富,能过上“上层人”的生活。
虽然中国的住房空置率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通过观察也会认识到,中国的住房空置率很高,尤其是在郊区,一片片高层住宅楼住户寥寥无几。没人居住,当然也就没人愿意去那里开银行、学校、商店、饭店等配套设施。生活设施不齐全,交通不便,房子也就很难租出去。炒房客把所有家财都压在几套空房子上,每天想着还贷,操心房价变化,吃不香甜,睡不安稳,把日常生活消费降到最低,文化消费几乎没有,他们能感到幸福吗?
也有人用城镇化来忽悠人们炒房,称农民进城购房必然带来房价上涨。这个观点站得住脚吗?
我们先看看中国目前的住房情况。早在2013年,社科院发布的一个报告显示,中国家庭住房自有率为93.5%,其中城镇家庭住房自有率为89.6%,18.6%的家庭拥有两套以上住房。现在又过去6年,可以推断,现在无房家庭是极少数了,所谓的刚需微乎其微。
我们再看看中国的人口趋势情况。1982年计划生育被定为基本国策,独生子女政策延续了30多年,超出了一代人的时间。赶上计划生育的人,只能是一对夫妇的独生子女与另一对夫妇的独生子女结婚,也就是每两个家庭合并成一个家庭,即每个代际交替人口数减少一半。由此可见,中国人口一旦出现负增长,人口骤减速度将是惊人的。到那时,房子白送人都送不出去,因为继承、存房等原因,几乎所有家庭都有几套住房。实际上,现在有的城市已出现了“白菜价”房子,一套新房标价一万多元还卖不出去。
所以,读者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住房观,要了解住房现状和未来人口变化情况,不要误入圈套当“接盘侠”,莫让房子绑架了自己的幸福,把勤苦劳动所获都投资到房产上,平日舍不得消费,当一辈子房奴,也未必能品尝到幸福的滋味。(本文发《羊城晚报》2019年4月30日A15版,发表时署名:艾菲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