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家岗的枇杷熟了


  蔡家岗的枇杷熟了

  五一节当天,陪同宗亲蔡照普去重庆北碚蔡家岗考察,北碚蔡家岗纳入两江新区规划,蔡家是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都市圈21个城市组团和大型聚居区之一,也是重庆市和两江新区的先进制造业和都市综合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轻轨6号线设有蔡家、向家岗等轻轨站,从向家岗轻轨站到蔡家岗镇枇杷山农家乐(重庆岩土工程检测中心旁),开车只需5分钟左右车程。

  对这个地方的好奇,恰好是这个地名“蔡家岗”,我和蔡照普宗长都是从外地来重庆的,这地方为何也姓“蔡”呢?这是一个问题,留待有心人仔细考证。

  查阅有关史料,明末清初连年战乱,前后长达百年之久,致使四川人口锐减,全省在籍人口最少时仅18000余户,约9万余人。清康熙二十年(1681)以后,四川才逐渐平静,湖广一带贫困农民或自愿或被迫迁移四川。

  先人们扶老携幼,带着简单的农具开荒种地,让这一块战乱荒芜的土地重新恢复生机。他们虽然没给我们留下名字,但留下这些以姓氏命名的地名,值得我们怀念。在重庆,因湖广填四川而使用姓氏的地名较多。主城范围内,仅乡镇(街道)就有郭家沱、童家桥、詹家溪、覃家岗、陈家桥、曾家镇、杨家坪、谢家湾、陶家镇、蔡家岗、童家溪、李家沱等。此外,区县也较多,其中以万州最为典型。

  北碚区《蔡家岗镇志》记载,“早在明清年间,就有富贵豪门来此建寨以藏家财。”一时间“大小群寨十余座遍布全镇,堪称北碚之最,其景壮观,所在具秀。

  对蔡家岗,沿革这么介绍:北碚区清嘉庆年间,一蔡姓寡妇修建戏台,引来各方戏班子来唱戏,看戏的人多,逐渐发展成了一条街,故名蔡家场。清为蔡家场,民国时期为蔡家乡。1951年12月为北碚市第六区,1953年改蔡家区为蔡家乡,1958年改为灯塔公社,1966年更名为东方红公社,1972年恢复蔡家公社。

  1984年改为蔡家岗乡。1986年,撤销蔡家岗乡、灯塔岩乡,合并设立蔡家岗镇。1996年,面积44.6平方千米,人口3.5万人,辖蔡家、灯塔、双碑、农林、群力、双横、陵江、三溪、石龙、石井、莲花、花门、天印、太平、云台、新合16个行政村和3个居委会。2017年5月9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同意撤销蔡家岗镇,设立蔡家岗街道。

  蔡家岗坡地金黄色枇杷在绿叶中格外醒目,山道上百合正艳,难得主城区一个绿色坡地。840多亩荒地,在荒山坡上栽培枇杷树9000余株及桃树、柑橘树和香樟树等,空气新鲜,植被茂密,是重庆两江新区北碚蔡家组团生态公园。

  枇杷树又叫金丸,卢枝等。枇杷树是喜欢阳光的一种树种,而且耐干旱,枇杷树对土壤的要求不严,一般的土壤都可以生长结果,但是含砂或者石砾较多的疏松土壤是枇杷树最好的生长土壤。枇杷树是在秋天或初冬开花,而果实是在春天至初夏才成熟,比其它的水果都早。正因如此,被人们称为“果木中独备四时之气者”。

  枇杷味道甘美,形如黄杏。果柔软多汁,风味酸甜。不仅口感好,还具有一定的食疗价值,富含有纤维素、果胶、胡萝卜素以及维生素A、B、C等成分,此外,其所含的维生素B17,还是防癌的营养素,由此枇杷果也有了“果之冠”的美称。枇杷树入药的是它的果实,叶,可以用来治疗肺燥咳嗽,肺癌热性咳嗽,咳血,糖尿病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吃枇杷果肉,可以用来治疗肺燥咳嗽。枇杷树的叶和果实,还具有清热,润肺,止咳,化痰的功效。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的功效。

  读初中时,父亲有天带回一本《长江文艺》,里面有篇日本著名作家、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常任理事水上勉先生来五祖寺游览,写的《东山的枇杷》的一文:“我摘了一颗,放在嘴里,酸甜酸甜的;又摘了一颗,酸甜酸甜的……”。这篇文章写得质朴动人,我后来读大学,买过水上勉先生的书,但是没有收录这篇文章,网上也没有搜索到《东山的枇杷》。今天在重庆北碚蔡家岗枇杷园,受到邓明生、雷红、何正明、罗进波等等朋友们的盛情款待,感觉有生以来品尝枇杷最多的一次,有酸有甜,脑海突然飘来一首禅诗:“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历尽千辛万苦,踏破岭云,到处去寻春,一无所得。回来时随意拈起梅花一嗅,原来春天就在身边。)

  蔡律  2019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