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视社会服务
清华大学——毫无疑问、当之无愧是中国学术最高殿堂之一。在外人看来,做为最高学府的清华的老师和学者们,肯定是整天穿梭于实验室、图书馆和教研室之间,忙碌于各种高精尖的学术研讨活动。对于服务社会和地方发展这类“俗务俗事”,肯定是不感兴趣、能免则免。
但是,根据我们的了解,事实并非如此。清华的老师介绍说,清华一年的纵向科研经费和拨款只有50多亿元人民币,但是2018年的预算支出却有200多亿元人民币。
请问:这中间的赤字是用什么弥补的?经费从哪里来的?根据我们的了解,绝大多数都是来自于社会服务。具体包括:校办企业、培训、咨询、技术转让、校企合作、地方政府委托项目等。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学科建设明着是看各项指标,暗里拼得还是经费和资本。无论大家是否认可,我都坚持认为,没有一流的经费支持,就很难有一流的学科建设。
今夕不同往日,大家不要总是拿西南联大艰苦朴素的精神来做比较。现代科学的发展,高度依赖于科研器材和设备,社会调研与数据库建设,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不能掌握第一手数据资料,总是去拾人牙慧,学科的发展将举步维艰。
社会服务做得好,不仅可以提高学校和学科声誉,积极回馈社会,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同时也可以解决学校的经费不足问题,让学科发展得到更好、更有力的支持,学科建设才能走得更远。
二、重视研究生培养
人们总是说:“一流的本科生、二流的硕士生、三流的博士生”。衡量一个大学好不好,关键是看她的本科教育水平和质量。
我完全同意上述观点。
但是,我们来看看清华的学生结构,据我了解清华的本科生大概15000左右,硕士生大概19000左右,博士生大概14000左右。清华大概有3000多老师,平均每个老师可以带5名博士、6名硕士,能力强一点的导师甚至可以带10多名博士和若干名硕士。
3万多的研究生队伍,虽然是二流、三流的水平,但足以碾压、秒杀国内一切学校科研能力和水平。我们都是从硕士、博士经历过来的,我们深知这是一批最富有创新、创造能力的队伍。与我们现在单打独斗的科研形式相比,我们面临清华这样的竞争对手,他们不仅单兵作战能力强大,而且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是一个巨大的团队!
我们当然要重视本科教育,我们江财的本科教育也确实还可以。以我自己经验为例,我做过13级国际金融2班的班主任,我这个班有50位左右学生。
其中,到国外升学的情况:有2位学生到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读研,1位同学到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深造,还有新加坡国立大学、英国南安普顿等多个高校深造的学生若干名。
在国内升学的情况:1位学生保送到北京大学,1位学生保送到湖南大学,1位学生保送到暨南大学,若干位同学考研到西南财经大学和中南财经大学等。
找工作的情况:有不少学生进到了国内的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证券、咨询公司、国企事业单位、公务员等。
可以说,这样一个班级,这样的本科生水平和质量,和国内多数985高校相比,都是毫不逊色的。
但是,我培养的这一批本科生,尽管非常优秀,最后留在江财本校读研的同学只有1名,而且导师还不是我本人!其他的同学,都便宜北大、伦敦大学学院、约翰·霍普金斯这些学校了。
回头想想,四年的培养和付出,真是有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感觉。
我这样说,确实是有失偏颇,把教育看得太功利了。从道德情操的角度来看,这肯定是不对的,我愿意做检讨。但是既然讨论一流学科建设,大家是在同一个舞台竞争,就要比较一下差距嘛,有些话虽有不妥,总是要讲出来的。
清华大学和我们一样,也有这样的尴尬,他们有更多优秀的学生每年涌向国外。但是从清华的生源结构来看,他们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且做出了弥补,那就是做大做强自己的研究生队伍。清华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本科生教育是首位的,但是研究生教育也很重要!既然是“二流三流”,那就应该同时走量和质,只有量质同时起来了,才能建设高水平团队,才能有高效的产出,才能胜过一流的本科。
三、重视办学宗旨
教育部学位评估中心之所以搞学科评估,根本目的还是在于督促高校健康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科评估工作,因为通过参与学科评估建设,不仅可以让我们认清自己在全国学科发展中的位置,也可以有利于我们的学科发展和资源分配,分到更多的“蛋糕”。
但是,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学科评估也有“一刀切”的弊端。因为它用一套指标体系来评价所有地区、所有类型的学校,而且这个指标体系每年还在动态变化中。每个地区、每种类型学校的办学目标、宗旨和特色都是不一样的,用同一套指标来评价衡量肯定是有失偏颇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清华大学重视学科评估,但是更重视自己的办学宗旨和发展理念。从短期来看,围绕学科评估指标设定策略发展,固然可以提升自己的学科排名。但是从长期来看,学科建设要走得更远,还是要有自己的长期战略,并且这个战略是围绕办学宗旨展开的,而不是围绕学科评估指标体系。
有自己的长期战略,不是说不重视学科评估。毕竟学科评估涉及到分蛋糕的问题,涉及到资源和生存的问题。只是两个主次关系要把握好,学科评估要围绕我们的办学宗旨展开,不能“捡到篮子里的都是菜”。
四、重视食堂伙食
学科建设一定要填饱师生的肚子!
我经常在江财校本部的各个食堂吃饭,江财的教工餐厅口感、卫生确实比清华各个食堂好多了。但是我们的学生餐厅相比于清华的食堂,我觉得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行为经济学有一个锚定效应理论,讲得就是相对比较问题。我在清华的食堂吃了一周,回来第一顿饭就是在学生食堂(不是教工食堂)吃的。我以前八年一直在江财食堂吃饭,因为习惯了所以不觉得特别难吃。但是这次在清华吃了一个礼拜食堂之后,心理产生了锚定效应,以清华食堂的标准和期待来到了江财食堂学生窗口,说句实话真的难以下咽。清华校内的食堂不仅便宜,而且可选择性多,我每次都能把饭菜吃完。但是,回到江财学生食堂的第一顿饭,我真的没有吃完,浪费了很多。
关于教工食堂,味道确实不错,值得称赞,感谢学校的支持和付出。但是,我们也都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真心觉得这样做不太好。做为老师,我们还是应该多和学生同甘共苦。不要管别人是怎么做的,不要因为别的学校先这样做了,就认为这样做是合理的。
如果要改善教师的伙食,还是要从全面提升我校各个食堂的饭菜标准入手,不能简单用一个教工餐厅解决。食堂各个窗口,无论是否承包出去,都要加强监督和管理,学校不能做甩手掌柜。必须要求食堂的管理者,经常在食堂,尤其是学生窗口用餐,及时掌握信息和情况,以便于不断改善,提高全校师生的膳食质量。
习明明
江西经济发展与改革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