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集卷二十九
七律[奉和陈贤良]诗是苏东坡晚年杰作,作于北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3月]。
春秋战国时期两位著名的兵法家孙武、吴起的合称.《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的道家兵书。
唐宋以来福州又名“三山”,城内于山、乌石山、屏山三山鼎立,故名.[于山,又称九日山,位于福州城区中心,整座山形状如巨鳌,于是有六鳌胜迹:揽鳌亭、倚鳌轩、应鳌石、接鳌门、步鳌坡、耸鳌峰。汉代有临川何氏九兄弟在此炼丹修仙,故又名九仙山。现在山上还有相关的古迹,有24景,如九仙洞、九仙观、炼丹井等。于山又称"九日山",据说是汉武帝时闽越王无诸曾于九月九日在这里宴会而得名。山上尚有自宋陈贤良摩崖石刻。]
唐宋以来福州又名“三山”,城内于山、乌石山、屏山三山鼎立,故名.[于山,又称九日山,位于福州城区中心,整座山形状如巨鳌,于是有六鳌胜迹:揽鳌亭、倚鳌轩、应鳌石、接鳌门、步鳌坡、耸鳌峰。汉代有临川何氏九兄弟在此炼丹修仙,故又名九仙山。现在山上还有相关的古迹,有24景,如九仙洞、九仙观、炼丹井等。于山又称"九日山",据说是汉武帝时闽越王无诸曾于九月九日在这里宴会而得名。山上尚有自宋陈贤良摩崖石刻。]
一说“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
开元年间(713—741),李白登门拜访宰相,盼望得到引荐。他递上一块自报家门的手板,上面题写着几个大字:“海上钓鳌客李白”。
宰相见这人口气特大,顺势问道:“先生莅临沧海,垂钓巨鳌,请问用什么东西当钓钩和钓线?”李白昂首答道:“风波陶冶我的情怀,乾坤弘扬我的志向。我用彩虹作钓线,我用明月作钓钩。”宰相见答话富有豪情诗意,就又问道:“用什么东西当钓饵?”李白脱口而出:“用天底下没有义气的男人为钓饵!"
开元年间(713—741),李白登门拜访宰相,盼望得到引荐。他递上一块自报家门的手板,上面题写着几个大字:“海上钓鳌客李白”。
宰相见这人口气特大,顺势问道:“先生莅临沧海,垂钓巨鳌,请问用什么东西当钓钩和钓线?”李白昂首答道:“风波陶冶我的情怀,乾坤弘扬我的志向。我用彩虹作钓线,我用明月作钓钩。”宰相见答话富有豪情诗意,就又问道:“用什么东西当钓饵?”李白脱口而出:“用天底下没有义气的男人为钓饵!"
苏东坡[奉和陈贤良]诗,前二句,赞陈旸奇才以布衣中制科。
七律中间两联,言自我晚年景遇。
诗最后二句大赞陈旸是出三山之天下奇才!
关于苏东坡与陈贤良关系:
[1]苏轼与许将及陈祥道的关系,间接拉近了与陈暘的关系。
王安石比苏许大16岁,比陈祥道大21岁。
苏轼与许将同龄,与陈祥道皆在朝廷共事过。
苏轼与许将比陈祥道大5岁.他们之间关系密切。
陈祥道比陈暘大26岁。
苏轼比陈暘大31岁。
[2]同为北宋制科贤良科进士。
制科考试是宋朝(南、北宋)的一种特殊的考试制度。
科举考试每三年一次,而制科考试是不定期的。
制科考试的程序比科举考试要繁琐。参加制科考试的人员由朝廷中的大臣进行推荐,然后参加一次预试。最后,由皇帝亲自出考题。
制科考试的选拔非常严格。据说宋朝总共三百多年的历史,科举考试选了4万多进士,而制科考试只进行过22次,成功通过的人只有41人。
苏轼,嘉佑六年,应中制科进士,时年26岁。
陈暘,绍定元年举制科进士,时年27岁。
[3]陈暘与苏轼有七年之久的中央与地方官关系。
陈暘由27岁制科中贤良科,到44岁礼部侍郎[尝坐事夺],一路高歌.
元符三年[1100年],陈贤良,升为秘书省正字.时年32岁,如日中天,已在朝廷要职七年.
是年,哲宗驾崩,徽宗即位.
苏东坡
而此时的苏东坡却仍远贬海南儋州.1097年 苏东坡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
至前,1094年59岁,绍圣元年。4月12日改元绍圣,章惇为相。苏轼发配岭南.
1095年60岁,绍圣二年。本年惠州写诗《荔枝叹》(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食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1097年62岁,绍圣四年。4月苏轼三贬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6月11日渡海到海南岛儋州谪居,1097年7月至1100年6月)。幼子苏过陪伴。
1100年65岁,祥符三年。1月9日宋哲宗去世,在位17年,终年25岁。弟弟端王宋徽宗赵佶即位。向太后垂帘听政。苏轼调廉州安置。 1100 庚辰 ,是年苏轼在儋州。五月,大赦.6月20日离开海南。
1101年66岁,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辛巳。正月过大庾岭。五月南京,六月常州。6月1日真州生病,7月18日常州遗言“吾生不恶,死必不坠”。7月28日(公历1101年8月24日)卒于常州顾塘桥藤花旧馆孙氏屋(今常州东坡公园)。
[4]两人皆为本朝文坛翘楚,英雄相惜。
台北故宫存苏东坡与陈贤良的真迹,列为中国经典历代书法大观.
二位皆著作等身。
[5]苏奉和陈贤良诗,作于轼贬海南之后垂暮之年。
苏轼62岁贬海南,至65岁离开海南期间.朝廷只有一个陈贤良即陈旸!
[6]七律[奉和陈贤良],诗本身内容表述与二者身份明喻得体妥切,形式起承转合,气势恢宏,情感惊天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