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倔强”的“父亲山”
作者:南山芒草
这座“倔强”的“父亲山”,矗立在那里,一言不发,当朝阳掠过他的头顶,阳光普照,孕育万物,夕阳的余晖散去,山影绰约,仍显巍峨。
生来倔强
秦岭烟云,来去无踪,聚而复散,散而复聚,那秦岭山中飘忽悠然的山岚烟云,便是扑朔迷离、烂漫玄妙的历史烟云了,秦岭何来?传说龙首蛇身的盘古祖先,“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开了天辟了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死后骨节为山林,体为江海,血为淮渎,毛发为草木”(《广博物志》卷九行《五运历年纪》),以致于“大陆漂移说”的创立者命名了盘古大陆。盘古大陆后来分裂成南北两片,北方的劳亚大陆,与南方的冈瓦纳大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地球运转和地球内部力量的推动下,一个伟大的碰撞和拼合,大地在剧烈的创痛中,在地球上形成了狭长两个地质缝合带上的巨大伤疤,这只是创生的前奏。伴随着地壳挤压、地壳伸展、侧向移动以及火山喷发等漫长而复杂的地质运动,一条蔓延1600公里的秦岭山脉横亘在我国中部,成为南北方的自然分界线,成为中国大地的脊梁。
且不探讨古人对天地起源的猜想,也不考究地质科学的问题,单从卫星影像上看看山梁起伏、沟壑交错、山水纵横,可以想象他的生来不凡,倔强而又伟大,这便是地球献给人类的礼物— “父亲山”。
倔强生存
秦岭的“森林之门”又是谁打开?没有生物学家可以肯定地说,当春风吹进,先是吹开第一朵草花?还是唤醒土地下蠕蠕而出的蚯蚓?对于风来说,却无处不是门。总之蚯蚓还是吐出土粒,各种树木伸展了绿叶,由下而上,从矮小灌木,紧接着中等乔木,高大乔木。一片片紧卷包裹的冬芽舒展为新叶,浅绿到深绿,从容不迫,从早春到初夏,因此就有了《山海经》中秦岭“天下之阻也”的记载。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秦岭在北纬30-40度能“崇山隐天,幽林穹谷”是巧合,也是一个例外。秦岭森林几经劫难,历史上记载的“人祸”累累,13个王朝在长安建都,屡有兴废,大兴土木,通道架桥,毁林开荒,规模宏大,原始森林破坏殆尽,绝大部分是次生林,但仍然“倔强”地创造了绿色奇迹,孕育着秦岭种子植物特有种318种,三官庙一带秦岭冷杉与连香树、水青树相连相望,更意外的形成了群落。植物学家欣赏的金钱槭和水曲柳也在一些沟谷里能聚集生长十几株。乱石嶙峋山地上的太白红杉在2800多米高处的风中虬曲盘旋而上,树枝残缺但是林下幼苗茁壮而立。独蒜兰、石斛把根扎进岩石缝里,顽强地开出绚烂美丽的花朵。
倔强性格
大秦岭研究院党双忍先生提出的秦岭法学原理:拒止、惩戒、驱离和自主修复的四个能力,这是“父亲山”的倔强性格的表现,他是自带“疗伤药”的战士,无惧的勇士,孕育了人类文明,还要不断接受人类下的“战书”,“疗伤药”总有用完的一天。在《参考消息》上曾看过一个报道,研究人员发现秦岭中的大鱼洞内,记述了1520年至1920年间,此地发生的七次旱灾。光绪十七年,总约朱怀宗统领众姓二百余名在大鱼洞取水,这也正是破坏最严重的时期之一出现的。人类出自森林,是后来者,森林一旦为人类合理利用,是有文化的创造;森林一旦被人类破坏,灾难便从天而降。在高度文明的今天,不能让秦岭山洞里取水的历史重演,不能让“南有乔木,不可休思”的凄凉变成“南无乔木,不可存思”的绝望。
与“倔山”相处
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讲述了长安郭橐驼种树的故事,“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 ,他栽的树成活率高而且长得很快,是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山河草木共苍茫,而人在其中,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才能更好的保护自然。若是人要回到原点,这一原点只能是大地,敬畏谦虚地面对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你要代表大地“和这个世界争执”,当大地隐忍再隐退,哪里有你的立足之地?
“却立不亲授,谕以从父行”。既然是一位“倔强”的“父亲山”,还是要敬畏,要遵从,“孝”字不只是“考”出来的,更是敬出来的,也不要仅仅挂在口头,而是体现在行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