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的逻辑


 

卓达“翻船”

最近几日,“投案自首”是主题之一,政府这边就有秦光荣和刘士余,虽然还称同志,但未来岌岌可危;企业这边就有河北卓达集团实际控制人杨卓舒、杨汗青向公安机关主动投案,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卓达的故事可不是一天了,记得四年前与韩老师就餐时,大家议起卓达极高回报的融资,韩老师就提醒能跑多快就跑多快,跑慢了就会受损失。

在过去的几年里,不时传来卓达的故事,时好时坏的。从结果看,真真套住了一批追求高收益的老头、老太太们,这些个人“投资者”、“理财者”没能禁住诱惑。

瑞幸“暴富”

最近惹人眼球的是仅仅经过18个月就实现了纳斯达克上市的瑞幸咖啡,2018年烧掉了10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天烧掉400万,钱治亚成了身价40亿的咖啡女王。

瑞幸的故事与卓达并无两样,都是收不足以覆盖利息,更不用讲还本了。如果说区别的,唯一一条就是卓达抓的是“贪财”的老头、老太太们,是对个人的;而瑞幸是金融机构自愿,当然最终退出时还是要甩锅给个人的,无论是给美国个人还是中国的个人。

朋友曾经讲起一家地产公司,在美国上市后,其股价从来没超过发行价,经过了不到三年时间,通过私有化退市了。如此,投资者确实有不少是亏本的,只有大股挣钱了。

如此的上市和退市,对于中国的企业家有不好的影响的。

逻辑

从商业逻辑上讲,企业的利润应该大于利息,否则就得通过融资付息;再好一些的,要能还本和付息;再向上,最好有能力回收初始投资。

那些不断烧钱来放大规模,并且难以讲清何时能够赢利的商业模式,注定是难以持续的,就算是上市了也没用——企业上市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卓达的故事是前车之鉴,而瑞幸几乎注定会重复这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