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的七种立题


 

佛经的七种立题

佛经的题目,各有不同,然而,不同的题目,却有着共同的指示。这个共同的指示,就是人人皆有的无相真心,亦名妙明真心,亦名清净平等觉性。《阿弥陀经》指示这个妙明真心,《涅槃经》指示这个妙明真心,《梵网经》指示这个妙明真心,《文殊问般若经》指示这个妙明真心,《妙法莲华经》指示这个妙明真心,乃至所有的佛经,皆指示这个妙明真心,所谓“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绝不是这部佛经指示这个“理”,那部佛经指示那个“理”,各部佛经各说不同的“理”。此“心”,或曰此“理”,佛教称之为“法身”,“世尊”,“佛”,“如来”,中国本土文化称之为“太极”,“天理”,“良知”,“道”,《无量寿经》称之为“无量寿”,“彼佛”。古今中外,一切圣贤,皆指示这一个,更无二说。

概括起来,佛经题目,有七种比喻,所谓“七种立题”是也。七种立题,如下:

一、单人立题。就是用一个人,作为一部经的题目,指示这个妙明真心。譬如《无量寿经》。无量寿是人。《无量寿经》用“无量寿”作为这部经的题目,比喻这个妙明真心。

二、单法立题。就是用一个法,作为一部经的题目,指示这个妙明真心。譬如《涅槃经》。涅槃是法。《涅槃经》用“涅槃”作为这部经的题目,比喻这个妙明真心。

三、单喻立题。就是用一个物,作为一部经的题目,指示这个妙明真心。譬如《梵网经》。梵网是物。《梵网经》用“梵网”作为这部经的题目,比喻这个妙明真心。

四、人法立题。就是用人和法,作为一部经的题目,指示这个妙明真心。譬如《文殊问般若经》。文殊是人,般若是法。《文殊问般若经》用“文殊”和“般若”作为这部经的题目,比喻这个妙明真心。

五、法喻立题。就是用法和物,作为一部经的题目,指示这个妙明真心。譬如《妙法莲华经》。妙法是法,莲华是物。《妙法莲华经》用“妙法”和“莲华”作为这部经的题目,比喻这个妙明真心。

六、人喻立题。就是用人和物,作为一部经的题目,指示这个妙明真心。譬如《如来师子吼经》。如来是人,师子吼是物。《如来师子吼经》用“如来”和“师子吼”作为这部经的题目,比喻这个妙明真心。

七、具足立题。就是以人、法、物作为一部经的题目,指示这个妙明真心。譬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是法,佛是人,华严是物。《大方广佛华严经》用大方广、佛、华严作为这部经的题目,比喻这个妙明真心。

佛经题目众多,皆不出这七种立题。七种立题,悉皆指示这个妙明真心。经文中的详细说明,也是运用种种比喻指示这个妙明真心,以及证悟这个妙明真心的种种方法。若不指示这个妙明真心,则非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