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创,是我国古代科学文化的辉煌成就之一。
立夏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民俗,是传统文化,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应该了解的。
关于立夏节气介绍
立夏确立时间:公元前239年,即战国末年。
立夏开始时间: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农历的立夏节气,即每年四月初一前后,公历则在5月5~6日,2109年的“立夏”就是在公历5月6日。
立夏特点: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立夏”传说故事
【立夏·称人】 所谓“称人”就是大人拿来一杆大称,称钩上挂一只大筐,小孩则坐到筐里称体重,后来人们把这种习俗叫做“称人”。
元末朱元璋手下大将常遇春不幸被元军活捉了去,朱元璋为了保住常遇春的性命,一面差人买通元军将领,一面通过朋友贿赂牢头禁子,让他们好生对待常遇春,不要让他遭罪,且元军将领和那牢头禁子早就看出元朝气数以尽,正愁没有由头去巴结呢,于是想尽方法想让朱元璋知道常遇春在这里受到了优待,但是怎么才能证明呢?于是牢头禁子的老婆给他们出了一注意说:“这事还不好办,你先称一下常遇春有多重,再好酒好肉的养着他,只要他不瘦不就说明他在牢里没遭罪么?”第二天,牢头禁子真的按老婆说的给常遇春称了体重,这天刚好是立夏日。打这以后牢头禁子每天好酒好菜地待候着常遇春,生怕他瘦了一星半点。一年后,朱元璋率军攻克了那座城池,从牢里救出了常遇春,牢头禁子为了表功,竟当着朱元璋的面叫人又称了一下常遇春的体重,常遇春不仅没瘦反而比去年重了十来斤。而巧合的是这一天也是立夏日。朱元璋大喜,笑着说:“好,好,立夏,立夏,称人,称人。”打这以后立夏称人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了起来。
立夏传统风俗
疰夏绳:旧时,用五色丝线于立夏日系于孩童的手腕等处,寓意消灾祈福不得疰夏病,丝线被称为“疰夏绳”亦称“长命缕”。
吃立夏蛋:相传从立夏这天起,天气晴暖并渐渐炎热,许多人特别是小孩会有身体疲劳四肢无力的感觉,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称之为“疰夏”。女娲娘娘告诉百姓,每年立夏之日,小孩的胸前挂上煮熟的鸡鸭鹅蛋,可避免疰夏。
忌坐门槛:在安徽,道光十年《太湖县志》中记载:“立夏日,取笋苋为羹,相戒毋坐门坎,毋昼寝,谓愁夏多倦病也。”说是这天坐门槛,夏天里会疲倦多病。
吃立夏饭:很多地方的人们用黄豆、黑豆、赤豆、绿豆、青豆等五色豆拌和白粳米煮成“五色饭”,后演变为倭豆肉煮糯米饭,菜有苋菜黄鱼羹,称此为吃“立夏饭”。
举行隆重仪式迎接夏天:据史书记载,在立夏那天,天子要亲率三公九卿大夫到南郊举行隆重仪式迎接夏天。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企求和美好的愿望。
关于立夏的学术文献
学术平台:中教数据库关于“立夏”论文
《从节气到节日——杭州“半山立夏节”的民俗传承及价值初探》
《立夏养生宜养心戒怒》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
《一夜熏风带暑来——立夏至,习俗多》
《蛋壳上的立夏》
《“立夏”源于古代祭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