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研究生的毕业去向


 两个研究生的毕业去向

2019-6-30

小黎是我今年毕业的唯一一位研究生。小黎入学的时候还准备将来继续读博士,我也支持。小黎的基础不错,学习认真刻苦,我布置给她的任务总是积极主动去完成。三年学习期间,在知识积累,方法训练,能力提高方面,小黎都有很大进步。她的毕业论文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区块连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应用,有理论,有分析,有实践;对一个全新的经济现象,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独立得出自己的判断和认识,就一个硕士生来讲,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我对她的工作比较满意。

入学一年多后,小黎说她准备放弃考博,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 。我没有异议。这些年我对学术工作的价值观有了一些变化,总的来讲是不再认为学术工作那么神圣和有价值了。学术或者学问本来是神圣的,有价值的,但我们目前的很多研究,尤其是那些以课题为载体,以功利为目的的研究,已经不再神圣,不再高尚了。“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我又想起马克思的这句话。做学问是很苦的,是需要作出牺牲的,这样做出的是真正的学问,是值得的。现在的科学研究很大程度上已经变异,不再神圣,也不再“科学”;为这样的科学研究耗费人生,不是很值得。如果仅仅为收入,或者其他功利的目的,大可以从事其他的职业;花费同样的精力,在其他领域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更快取得成功。我觉得,对科学和研究没有纯粹的爱好,没有献身的精神,还是不要进入这个领域。做那种“伪科学”和“假研究”,不如不做。

论文答辩前小黎告诉我,她拿到了几个offer,都是在深圳的银行。她比较倾向于中国银行。我对她表示了祝贺。小黎这些年的进步是显著的,能力的成长是很快的。进入银行工作,也比较吻合她的气质。这些年毕业的研究生,大多去了银行。收入很高,而且增长很快。我们很多博士毕业之后留在高校的学生,努力做课题,艰苦做“研究”,其实也是在为收入和住房打拼。相对于那些硕士毕业之后就进入银行工作的同学,付出的更多,获得却更少。硕士毕业进银行的同学,不几年就有几十万的年收入,住上豪宅,开上豪车。博士毕业进入学校的同学,收入只有别人几分之一,工作却一点不比别人轻松;职称没着落,房子没着落,想要得到一点学校的什么福利,都得跟别人低三下四,点头哈腰。当然,你要是什么什么高级人才的话可能会方便些。但你要真是什么什么高级人才,在别的领域可能早就成功了。

其实我知道银行工作也不见得就真的在创造什么价值,至少,银行工作人员的收入与其创造的价值是不相称的。银行的基本职能就是融通资金,为经济运行服务,没有什么高深和玄妙的。银行的高利润很大程度上来自垄断,银行工作人员的高收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处在这样一个具有垄断性质的市场结构中,还因为他们的工作离钱最近。银行很容吸引到优秀的人才,不是因为它对国民经济如何重要,不是因为银行工作多有价值,而是因为它能提供最好的收入。不过,稍微深究,还是会让人灰心丧气。在市场经济中,创造最多价值的获得最少,完全不创造价值的获得最多,这必然造成资源配的扭曲。不过,这些都是制度问题。个人对此无能为力,能够利用它实现自身利益就是最好的选择。

小黎还跟我讲,她首选的是中国银行,同时还准备报考深圳南山区某个街道的公务员,如果考上她准备去街道。我后来才知道,深圳的街道办事处更是热门,收入更高,权利更大。我觉得有些奇怪,还是尽量去理解。她作出的选择,肯定是吻合她自身利益的。我们每个人都是自身利益最好的评判者和鉴定者,这是斯密的教导。我一开始的直觉是有些不接受,一个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与你硕士研究生的学历有什么关系呢?这岂不是浪费。后来想通了。就算到银行,或者进一步深造博士毕业之后进入高校,工作与学历也不见得就真的有什么关系。只要能够给自己带来稳定的收入,美好的生活,就不存在浪费或者别的什么问题。

 

过几天,老梅的学生阿磊请大家坐一坐。阿磊是学世界经济的,以前在我的课堂上学过经济思想史。阿磊思维活跃,机巧灵活,有很强的人际交往能力,他毕业后准备去上海一家证券公司。

小霞也参加了聚会。小霞最初是我们的本科生,后来跟着老梅从硕士读到博士。因为有一些工作的接触,我跟她比较熟悉。坐在一起,说起她的夫君小秦。小秦和小霞是中学同学,都是鄂西的土家族。小秦是后来到中南民大读硕士的。

“小秦也该毕业了吧?是继续深造还是找工作?”

“他的导师是希望他继续读博士,可他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他学的是汉语言文学,可他的兴趣是民族史和地方史。他的专业本来就不好找工作的,可这差不多一年来他对找工作又不太上心,现在还没有着落。”

“既然不打算读博,为什么不努力找工作呢?”

“他实在是对研究入了迷。我们都是土家族,他的祖上还曾经是土司。他一直对研究家族历史,研究土司制度非常感兴趣。这几年间走过很多地方,从鄂西到湘西,从贵州到云南,看碑刻,读方志,查典故,找文献,一心要了解清楚土司制度的发展和演变。他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很有心得,很有收获;也就因为如此,一拿起个什么课题就放不下。最近一年来还在做一件事儿,就是参加修他们的族谱。其实也是研究工作。通过这个工作,他搞清楚了一些历史上被弄错的东西。比如在县博物馆里对他们家族历史源流的介绍中,通过他的研究发现有错误的内容,经他研究之后,得到了纠正。”

听小霞这么一说,我意识到小秦是个难得的人才。于是对小霞说:

“听得出,你其实很为小秦骄傲的。确实,在我们这个浮躁而功利的时代,小秦这样沉溺研究的青年实在太少太少了,可以说是稀有资源。你应该要理解他,关心他,保护他的研究兴趣。一个人能够当官不算什么,能够挣钱也不算什么,但能够像小秦这般执着于研究,从研究中得到生命的趣味,获得生命的价值,这是极为难得的。一个人沉迷于某些方面,必然会忽视掉其他一些东西,你应该要支持他。”

“其实我也很 欣赏他,支持他。他做他的研究,从中得到乐趣,我也会感到骄傲,得到满足。我不会逼他去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对他的研究我是全力支持的。最近两个月,他的研究工作告一段落,他开始找工作了。他投的几个地方,都是与历史文化研究有关的,比如文化馆之类的。因为他的研究能力摆在那里,找到个工作应该不成问题。”

我确实从小霞的口里听得出来他对自己夫君的理解和支持,还有骄傲。

 

我不禁对小黎和小秦的工作(假如小黎就从事银行工作而小秦找的是文化研究或者历史研究之类的工作的话)做了个比较。

小黎的工作会很辛苦,但会比较有光彩,而且回报会很好。可以想象,过不了几年,小黎就会有几十万的年薪,开上豪车,住上豪宅。

小秦呢,可能不是那么辛苦,却也不会那么光彩,也不会有太好的物质回报。如果他一直努力做自己的研究,也就不断积累着自己对历史和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他的收获不仅是他个人,也是社会的,历史的。他可能积累不了太多的物质财富,但他的工作能够为社会积累精神和文化财富。

我们每个人的选择,与自己的天分和环境,偏好和认知,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关。每个理性的人都能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都是最好的选择。不过,对个体选择的社会评价,可能受到世俗文化的影响。在一个功利主义的社会里,物质的金钱的东西在社会评价体系中很容易获得很高的权重,而某些具有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的东西却可能被忽视,被忽略。这些东西可能构成一个时代对历史发展的深远的贡献,构成一个文明社会的文化内涵,是有价值的,值得肯定和尊重的。因此,我们需要改变某些观念,需要给小秦这样的选择更多的关注,更多的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