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经济学的前世今生》(A Life of Experimental Economics, Volumes I and II)
的赞誉
(原文页码xiii-xvii)
我们站在巨人的肩上学习。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农·史密斯无疑就是这样一位巨人。2008年回忆录《发现》记录了他从出生到2005年的经历,而《实验经济学的前世今生·上卷》(发现之旅:前40年)和下卷(发现之旅:后50年)对那篇回忆录的内容做了大幅扩充。正如很多看过那本回忆录的人一样,我也将其作为必读书目,一直向同事和学生推荐,也建议各行各业的人阅读。新作不仅包含了《发现》的内容,还做了修改,并增加了新章节。这些增补一方面反映了弗农近年来在探求住房市场泡沫本质和原因方面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表明,他努力从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中汲取对现代经济学有益的见解。新书真实记录了弗农从“大萧条”时期一个五岁农家男孩,成长为著名公共知识分子的超凡经历。和回忆录《发现》一样,这套书大部分内容读起来仿佛作者在跟读者对话,同样充满乐趣。(当然,天堂这边最好的馅饼是用刚切好的大黄茎做的,不要把草莓和大黄馅掺和起来,永远都不要这样做。)这位经济学家的很多观点确实带有明显的自由主义倾向,对于我们这几十年讨论的众多问题,他都有不同看法,读者们可要做好心理准备。他的思想可能有争议,但其中包含了弗农毕生杰出的研究成果、对人性和制度的洞见和深切的人文关怀。
—安德里亚斯·奥特曼(Andreas Ortmann),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商学院、经济学院,实验经济学与行为经济学教授
这部个人叙事体的作品带着读者走过作者90年的人生旅程:幼年在堪萨斯只有一间教室的简陋学校读书,以及后来的科学探索生涯。这本书的结尾如童话般美好,后记也让人获益匪浅。与很多其他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不同,弗农没有沉浸在自己的“高深模型”中无法自拔,而是遵循与亚当·斯密一样的方法,细致观察,尤其关注实验室中的人的行为表现和现实生活中的监管不当行为。从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故事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在把对生活和学术研究的深爱传递给读者,故事场景在美国大西部和学术文化之间来回切换。阅读这套书,读者可以了解经济实验和政策提案的设计方法,与此同时,还能得到弗农在处理家庭关系处理、制作辣椒酱等方面的生活建议。
—查尔斯·霍尔特,佛吉尼亚大学,A. Willis Robertson政治经济学教授
只有牧师和工程师占据着经济学领地。牧师提出理论,却没有事实依据;工程师则是收集数据,给出政策建议,而且通常只青睐最基本的经济理论。世界各地的微观经济学教科书都充斥着公理和定理,却疏于提供事实。六十多年前,杰出的工程师弗农·史密斯开始着手验证经济学理论!这可把那些牧师吓坏了。弗农组建了一个工作实验室,让人们做经济交易游戏,实验结果令人惊讶。他由此发起了一场运动,彻底改变了事实与经济学之间的关系。这些年来,实验经济学的影响不止扩大了一千倍,而且主要学术期刊也发表了一些理论模型,尝试解释人类受试者在现场和实验室中的行为。1992年,我读到弗农发表在《科学美国人》杂志上介绍其成果的文章,生活由此改变。我曾以为,实验经济学只是一群傻瓜在试图证明亚当·斯密的“看不见之手”确实会起作用。我错了,受到弗农的启发,坦率地讲,我对经济学满怀信心的断言,要么来自实验结果,要么是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现实经济制度的表现得出的。弗农•史密斯绝非等闲之辈。我清楚地记得,自己还是一名年轻的经济学副教授时,在新奥尔良举办的美国经济学会会议上见过他,还劝他不要离开麻省去亚利桑那州。弗农穿着漂亮的南方风格的白色西装和颜色鲜艳的金色绣花背心,系着蝴蝶型领结。他身材修长,很帅气,留着络腮胡。我之前从未遇到过像他这样的人,他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当时我和朋友们、民权支持者和反越战抗议者都穿着统一样式的牛仔裤,上身是旧马球衫,前面印着和平标志,后面印着切·格瓦拉像。弗农也经常参与反越战活动,打心底反对越战,但不赞同过激做法。他拒绝回麻省大学,后来发生的事情,就跟书里写的一模一样。这套两卷本的回忆录值得每一位年轻、有创造力的经济学者阅读,而学界那些僵化麻木的人,也许会避之唯恐不及。
—赫伯特·金迪斯(Herbert Gintis), 圣塔菲研究所
弗农·史密斯探究“表象背后的本质”的独创性实验方法,深化了经济分析,让我们得以研究一些原本只能作为假说的制度变迁和市场设计问题。在这部感情真挚、引人入胜的书里,作者将个人专业思考与20世纪美国经济史的发展脉络结合,运用经济学和哲学方法讲述了一段充满智慧、好奇、热情和目标的生活。史密斯教授的生活经历,他在发展新经济学思想和新研究领域上的创造力,以及坚持不懈的好学求知精神,向我们诠释了何为丰富的精神世界。
—琳恩·基斯林(Lynne Kiesling),普渡大学
两卷本《实验经济学的前世今生》生动展现展示了现代社会科学中最有活力的一位思想家—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得主弗农•史密斯的人生故事。作为杰出的理论家和经济学实验方法创立者,他已是家喻户晓,但是,弗农•史密斯并不仅仅是一流的经济学家,正如这部书所述,他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杰出榜样:他的探索遍及自然史、经济史,以及所有古今人类努力成果,并从中挖掘出深刻的科学解释。从这部自传的字里行间,我们都能感受到史密斯对寻找人类交往行为的机制和意义的永不满足的渴望。弗农•史密斯过去的生活算得上美满,在追求从哲学和科学上理解人类处境的过程中,他将带着对智慧的好奇与不竭的创造力继续自己的人生。通过阅读这部书,我们有幸见证了一场迷人和精彩的科学发现之旅!阅读这部书,从中汲取养分,吸收精髓。最重要的是,以弗农为榜样,努力成为一名终身学习者。
—彼得·勃特克(Peter Boettke),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与哲学教授
我在哲学和教育社会学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批判。尽管这与诺贝尔得主弗农•史密斯的亲市场自由主义观点相去甚远,我仍愿意向大家推荐《实验经济学的前世今生》。这部作品令人着迷,展示了一个拥有好奇心和创造力的人的生活。弗农谦逊优雅,智慧过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拒绝为满足好奇心而牺牲古典逻辑。如果你追根究底地钻研一个理论,大概会发现理论背后的东西差不多相当一部自传了。阅读《实验经济学的前世今生》,不用费那么大劲就能理解年轻的弗农•史密斯一生中的丰富经历,这些经历也坚定了他想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的愿望。史密斯的父母在威奇托和西南铁路、圣达菲铁路公司的工作,这些公司常常把牲畜运到凯洛格大道附近的饲养场,而他则要在堪萨斯的麦田和油田干活,在一所单室学校上学,在那里读书的孩子大都来自附近的牧场和农场。弗农•史密斯讲述了他走出美国中部地区的农舍,在堪萨斯大学、哈佛大学、加州理工学院深造,以及在普渡大学、乔治梅森大学和查普曼大学进行开创性研究的求索之路。由于各个大学之间缺乏就不同观点进行沟通对话,对左右翼知识分子和积极分子的很多描绘显得简单肤浅。《实验经济学的前世今生》批驳了这个愚蠢的成见。史密斯在自传中的描绘的自己,善于自我质疑和反思,致力于种族、社会和政治平等的行动。他不是一个满脑子数字抽象思想和依靠冷冰冰的逻辑推演的人,而是一个敬畏生命并努力为公共利益奋斗的人。他的生活是由好奇心打造的探索发现之旅,这场旅行最终让他超越了犹太—基督教传统限制。基督教信仰促使他重新思考科学的基础,这是一次让我们所有人获益匪浅的旅行。
—彼得·麦克莱伦(Peter McLaren),查普曼大学,批判性研究杰出教授;中国东北师范大学讲座教授
弗农·史密斯是在世的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在91岁高龄仍然思想活跃、身形矫健。他和其他人一起创建了完整的实验科学,用于解释具有广泛影响的个体行为背后的经济学理论。弗农因其丰富的人生经历而有诸多可爱品质,谁能想到他12岁就开始为小店跑腿送货,15岁就参与到种族平等大会的工作中了呢?没有比他介绍自己的生活更合适的了,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简单、谦逊、朴实无华,真诚而富有正义感。
—罗伯特·特里弗斯(Robert Trivers),进化理论家,社会生物学家,2007年Crafoord奖获得者,《野生动物》作者
弗农•史密斯的自传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人生故事,向读者讲述了他的完整人生,而不仅限于作为一名经济学家的成长过程。那间简陋的校舍,“大萧条”时期在农场度过的两年艰难时光,从成绩刚及格的高中生成为加州理工和哈佛毕业生,以及对家庭、朋友和信仰的至诚,这一切在他充满好奇心的生活和科学研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所有愿意让观察和经验改变想法的人,读了弗农的迷人故事,一定会产生共鸣。这是有抱负的学者的必读书。
—希亚姆·桑德(Shyam Sunder),耶鲁大学
诺贝尔奖得主弗农·史密斯展示了他的一生中那段精彩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这位实验经济学创建者精心撰写了这部两卷本的著作,里面充满了引人深思的细节描写,读来就像小说一样有趣。而且正如所有伟大的小说一样,这部书塑造了一位伟大人物:他自己,一个经典自由主义者。
—斯蒂夫 H. 汉克(Steve H. Hanke),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弗农·史密斯的才华不会让读者感到惊讶。然而,他们可能惊讶于他那孩子般的好奇心,丰富的经历,流畅的思路,以及对各种问题孜孜不倦的探索。问题不论大小,他都报以热情。这样的性格最终成就了改变世界的学术发现,这中间值得讲的故事很多。不过这些只能算得上“旁白”,并不是最重要的。这是一幕引人入胜的戏剧,充满了温暖、痛苦和爱,感情真挚,丝毫没有造作涂饰。这部书不仅鞭策读者认真思索人类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也详细介绍了制作美味汉堡的秘方。我很荣幸能够细细品味这部美妙的大部头著作,每一页的阅读都是愉悦的享受。
—托马斯·黑兹利特(Thomas Hazlett), 克莱姆森大学,Hugh H. Macaulay经济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