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作品中,网络大电影、院线电影、网台剧的投资,各有不同的分账方式,很多影视投资者对影视票房分账规则不甚了解。今天给大家讲一下,希望大家在进行影视投资时做好规划与预算,也可以借此识别影视投资中的骗局。
院线分账模式
净票房: 影片的票房收入首先缴纳3.3%的特别营业税,5%的电影事业专项资金。剩余的91.7%可认定为一部电影的“可分账票房”也叫“净票房”。
投资方分成:可分账票房中,院线提留 57%,中影数字提留1-3%的发行代理费(票房0.5亿内3%,票房0.5~3亿2%,票房3~6亿1%,票房6亿以上不收费),剩余的40-42%归于电影制片方和发行方(大部分情况为40%),最后到达投资方的分成大约为票房收入的34%。
比如:
《空天猎》票房3.18亿人民币,估算制片方分到34%即1.08亿。据报道,该电影制作成本预算是1.2亿,据说实际拍摄大大超支。
《冈仁波齐》票房1亿人民币,估算制片方分到34%即3400万。据报道,该电影制作成本约1500万。
网络大电影的分账模式
以爱奇艺为例,网大基础执行价格是2-2.5元,收益=有效点击总数X分成后单价(所谓有效点击总数是指每一个独立用户观影超过6分钟)。
网台剧的分账模式
以爱奇艺网剧为例,爱奇艺将影视剧分为 A、B、C、D 四个等级,片方分成=会员有效播放次数*每集单价*50%;还有一种模式是一次性买断模式,按照每集多少钱的价格X集数直接买断。无论是哪种模式,最终都要扣除15%-20%的发行费,剩下的才算是投资方的利润。
吴京的《战狼2》,票房斩获近60亿、沈腾的《夏洛特烦恼》14.42亿、《流浪地球》46.55亿票房……这些高票房影视,给投资人带来了不菲收益。
如果说电影的本质是一种商品,那么时间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种成本。从一开始的筹备,到紧张的拍摄、制作,再到和各方的博弈,一部用心之作所耗费的时间也绝对不短。十年磨一剑可能很夸张,但是一年时间能出一部作品,可以算得上是很高效了。
很多朋友问我营业税和专项基金税有什么不一样,这里给大家讲一下票房分账中的一些专有名词。
特别营业税:就是向国税、地税缴纳的各种税费。
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由影院向“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简称“专资办”)上缴的费用。
中影数字:中影数字电影发展(北京)有限公司,简称“中影数字”,是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该公司收取的发行代理费简称“中数代理费”,由院线支付。
下面附上国家税务局下发的《关于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营业税政策问题的通知》,看完之后,大家可能对影视投资有更多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