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丰生态护土中国“半路农资人”护土服务忙百年老梨树焕发第二春



梨,一种落叶乔木或灌木植物,其果实通常用来食用,味美汁多,甜中带酸,营养丰富,富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纤维素深受大家喜爱。而砀山酥梨,作为安徽省砀山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栽培历史悠久,是我国传统三大名梨之首,其以果实硕大,黄亮美色,皮薄多汁,肉多核小,甘甜酥脆等特点,且具有润肺止作用而驰名中外。据了解,砀山酥梨已有千年历史,古时候作为贡梨上奉给朝廷,而且现在砀山很多梨树都在百年以上。砀山酥梨不仅酥脆爽口,入口即化,营养价值与养生价值也极高,被形象的称为:“果中甘露子,药中圣醍醐”。近日农林卫视《中国农资秀》栏目编导就来到了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来瞅瞅砀山酥梨。


 

 

 

砀山酥梨

酥梨第一县 偶遇“半路农资人”

“未见其面,先闻梨香”这是编导来到砀山县的第一感受。据了解,梨树作为当地重要经济作物,在砀山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梨园,但由于当地种植户在种植过程中盲目追求产量忽略了土壤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不合理的施肥用药致使当地土壤肥力下降,梨树病虫害增多,砀山县的老梨树部分出现死根黄叶等现象,部分龄逾百年的老梨树面临死棵的危险,为了拯救砀山老梨树,当地种植户和农资经销商都“忙碌”起来,为当地酥梨发展寻求新的出路,其中有一位“半路农资人”经过努力终于为砀山老梨树焕发第二春找到了新的办法。

“半路农资人”名叫蒋中伟,之所以说他是“半路农资人”主要是因为蒋中伟正式接触农资行业是从2009年开始,之前他一直从事装修生意,后来因种种原因返回家乡,在众多行业中他选中了农资行业。


 

 

“半路农资人”——蒋中伟

据蒋中伟介绍,刚开始接触农资的自己什么都不懂,只知道卖肥料,根本不懂梨树的一些病害该用什么药,土壤应该怎么保护,逐渐自己的农资店形成进货、卖货、再进货的循环,从而造成农资生意一直处于低迷状态,直到2011年农资生意才有了一点起色,到2017年由于砀山县酥梨种植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蒋中伟意识到传统农资促销已经跟不上农业发展的需求,自己要想在农资行业继续发展就必须转型升级,于是他通过到农户田间地头走访做服务,了解到当地土壤出了问题,为了土壤健康,蒋中伟开始思索探寻适合砀山县农业发展的新模式。


 

 

私人订制效果好,梨园护土服务忙

据了解,蒋中伟初次接触到瑞丰生态是在2018年,经过近一年的了解,直到2019年土壤修护研究院砀山分院才正式挂牌成立,与此同时砀山县11个土壤工作站也正式成立。据了解,自土壤修护研究院砀山分院成立大半年以来,蒋中伟已经行程两万多公里,在700余亩梨园获取土样300余份,进行田间授课26场,受惠种植户1400余人。蒋中伟说,现在自己做农资和以前大不一样,之前自己做农资就是坐在店里等顾客上门,然后为顾客提供所需的肥料,说好听点是农资经销商,说难听了就是一个倒卖化肥的,而现在自己就像是一个“医生”,行走在各个梨园,在梨园获取土样后通过对土样进行检测根据检测数据为土壤开出合理的“药方”,进行对症下药,根据土壤状况做到缺啥补啥,避免了种植户盲目施肥造成土壤二次污染的情况发生。


 

 

 

蒋中伟的取土服务车

“七旬”梨园看效果,合理种植变化大

为了让大家更为直观的了解土壤修护的作用,蒋中伟带栏目编导来到了种植户王文学的果园。据了解,这片果园的梨树是1955年栽种的,至今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这片梨园每年可以王文学带来不错的效益,但是去年王文学的梨园开始出现黄叶死根的现象,梨树一度面临枯死绝产的厄运。面对这一情况王文学找到了土壤修护研究院砀山分院,并接受了砀山分院的解决方案,不到半年的功夫,濒临枯死的老梨树就发出新芽,焕发了“梨生”的第二春。在现场王文学扒开土壤,编导发现果园里的梨树根系发达粗壮,而且长有很多毛细根。王文学说,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些个根之前都是没有的,而且果园的土壤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之前果园土壤酸化板结现象严重,现在果园的土壤已经形成了团粒结构,前一段时间经过检测土壤已经趋于中性。半年多来果园的变化这让王文学感到不可思议。


 

 

 

 

蒋中伟在王文学梨园做技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