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1956年


50年代有一些关键词,比如粮票、公社食堂、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
 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举行,这是党在全国执政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总结七大以来的经验,分析国内外形势,经过充分交流讨论,形成共识:“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照片中的五一路是20世纪50年代长沙五一路口腔医院这一段)

1954年城乡开始凭布票供应棉布,1955年,发行全国通用粮票,中国社会进入“票证时代”

1950年4月,重工业部成立汽车工业筹备组。经过调查研究和反复比较,中央财经委员会批准第一汽车制造厂在吉林长春兴建。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典礼在长春西南孟家屯附近举行。毛泽东亲笔题写的“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汉白玉基石被安置在场地中心。

这年9月6日,由华东野战军步兵99师改编的建筑工程第五师,全建制分批奔赴长春参加建设。“像消灭所有敌人一样消灭所有困难!”一汽厂总建筑面积超过70万平方米,建筑工程共55项,其中包括铸工、锻工、车身压制车间等10大车间。“三年建成一座汽车厂”,靠的是军人会战的速度与建设新中国的激情。

“战场上比军功,在施工现场我们也有立功运动,大家都比谁干得多!”13团103工区砼工班长云光学说。鼓舞他们不断超额完成任务的,是一张特殊的生产竞赛表。“那会儿各工区开展立功运动,有一个‘天安门竞赛表’光荣榜!谁立功了就能去天安门见毛主席!”

1955年底,建设者们提前半年完成任务。1956年7月13日,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崭新的总装线上,“解放”牌汽车试制成功,首批12辆汽车驶下装配线。

作为中国第一个大型汽车制造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被誉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它的建成投产,揭开了中国汽车制造工业的崭新一页,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了中国汽车制造梦的起点。

(第一汽车制造厂制造出来的第一批38辆“解放牌”汽车,在1956年8月21日运到北京。这批汽车参加当年首都国庆节的检阅和游行。这是“解放牌”汽车停留在天安门广场上,人们纷纷赶来参观。)

1958年3月11日,上海宏音无线电器材厂工程师张元震领导的试制小组,与有关单位协作,试制成功国内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

4个月后,试制小组试制成功第一台晶体管汽车收音机,安装在上海第一辆国产轿车——凤凰牌轿车内。4年后,第一台全部采用国产元器件的美多牌28A型便携式中短波晶体管收音机研制成功,第一条晶体管收音机生产流水线也建立起来。

美多牌28A收音机样式美观,体积小、重量轻、寿命长、耗电少,上市后立即引起轰动。之后不久,周恩来总理在出国访问时,将其作为国礼。

(1958年,中国第一台履带式拖拉机“东方红”开进村庄。)

1958年,河北,当地人正在公共食堂吃大锅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