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失衡——自身损伤的内伤病属性病机


 左占国

 
北京智康中医研究院
 
2019-8-3
 
“阴阳失衡——自身损伤的内伤病属性病机”是阴阳证治学十一大概念体系之一并放在第四节进行阐述。阴阳失衡是指人体自身、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协调关系被打破而产生的病理概括;自身损伤是指由于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等内伤病因所引起的全部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一体多病以及物质能量信息紊乱和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紊乱性疾病;内伤病是相对于外感病而言的,泛指所有内伤类自身损伤性疾病,具有病因不明、靶点不清、多因素致病、多病机复合、多系统发病、多病位损伤、一体多病和久慢杂难缠的病机特点。中医学将所有病因及其疾病用外感、内伤和它犯进行概括;属性是逻辑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指事物的性质和事物间的关系的统称,即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性质。是物质必然的、基本的、不可分离的特性,又是事物某个方面质的表现。一定质的事物常表现出多种属性。有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的区别。属性是一事物和他事物发生关系时表现出来的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属性观是中医学整体观、运动观和属性观三大观点之一;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阴阳失衡---自身损伤的内伤病属性病机是用阴阳证治思维对内伤病共性发病规律的科学揭示和高度概括。阴阳失衡---自身损伤是内伤类疾病的病机本质。破坏人体阴阳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就是病因,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就是病机。阴阳失调是指机体阴阳消长失去平衡的统称。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导致机体的阴阳消长失去相对的平衡所出现的阴不制阳,阳不制阴或阴阳互损、阴阳挌巨的病理变化。阴阳失调又是脏腑、经络、气血等相互关系的失调,以及表里出入,上下升降等气机运动失常的概括。阴阳失衡是相对阴阳平衡而言的,在本书第三章阴阳证治学概论的第三节阴阳证治学的学术观点中对阴阳平衡生理观、阴阳失衡病理观已做了相关阐述。阴阳失调,是阴阳双方失去协调平衡关系的病理状态。阴阳失调是任何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病理变化,因此,属于病机总纲。阴阳失调是机体阴阳之间协调平衡失常。阴阳学说强调阴阳之间的的相互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及相互转化,在一定的范围内维持着动态平衡。阴阳的运动变化是永恒的,阴阳的协调平衡是相对的。使相对的阴阳平衡处于无尽的阴阳恒动变化中,表现为人体生命活动阴阳平衡---生理功能的协调统一,其结果是一生无病健康长寿。阴阳失调则是一切疾病发生的最基本的原理之一,疾病的发生不出邪正之争,正气有阴阳,邪气亦可分阴阳;疾病的发展不外正邪的消长盛衰,也可用阴阳偏盛或偏衰加以概括。因此,任何疾病都可用阴阳失调---病理变化来说明。阴阳失衡又是机体病机变化之总括。疾病的发生部位不出脏腑、经络、气血、营卫,病机不外正气损伤邪气亢盛既阴阳失衡。脏腑、经络、气血、营卫皆可用阴阳加以说明,如脏腑受病,功能失常,则气机的升降出入必然失常,气机升降出入以上升外达为阳,下降入里为阴。因此,疾病变化之机括也不外阴阳失调。阴阳失调的性质取决于阴阳双方在量上的优势既谁占主导地位。阳主动、主升、性热故阳胜则病机以升散、妄动并出现热象为特征;阴主静、主降、性寒故阴胜则病机以沉降、凝敛、安静为主,阴寒之象较为明显。
 
阴阳失衡可以概括疾病过程中人体内脏腑、经络、气血、营卫的生理功能失调以及邪正盛衰斗争诸方面。由于阴阳的涵义是相对的,内容所及甚为广泛,因此,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是极其复杂的,但其基本表现形式主要有: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转化以及阴阳亡失、阴阳离决等方面,都可以归纳为阴阳两大类进行把握。阴阳是相对的概念,因此,疾病中的阴阳失调所指非一。或指正气,或言邪气;或指病因病机、或言症状证候,凡此都须用阴阳证治思维根据阴阳失衡---自身损伤的不同界面进行系统辨识和语言表述。机体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阴阳双方失去相对的协调平衡,形成以阴阳一方偏盛与偏衰为核心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同时,阴阳失调亦是对脏腑、经络、气血、营卫等相互关系失去协调和平衡以及升降出入、血流畅涩等气机血运失常和人体各种功能性与器质性疾患等病理机转的高度概括。因此,阴阳失衡既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转归的内在根据,又是中医病因总括和病机原理的总纲。在临床上,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多与疾病本质的寒热性质密切相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调经论》又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说明在疾病过程中人体大多存在着病变性质的或寒或热,或寒热错杂,或寒热真假等病理变化。为此,阴阳失调更成为阐释病性寒热变化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病机,明代张景岳的《景岳全书》说:“寒热者,阴阳之化也。”,“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证治学理论研究的目的,旨在揭示内伤类疑难病慢性病老年病及其一体多病和养生长寿治未病的发病学规律和防治学规律,既内伤病因---阴阳失衡---自身损伤---内伤类疾病---一体多病---多维治疗靶标---阴阳证治---调和治平---阴阳调节剂属性方药---治调防养---养生长寿治未病---健康长寿---医学目的认知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