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资秀》丨内容为王 创新变革 ——做三农信息传播的“拓路者”


摘要:“《中国农资秀》提醒您,如果您也想尝试施用新的农资产品,不妨先小规模做个试验,看到效果再大范围推广!”——简单的一句话,《中国农资秀》说了三年半,也带着乡亲们做了三年半。作为中国唯一一档全国落地播出的农业农资类专业电视栏目,《中国农资秀》行业内的影响力不断增加,这也促使着这个农业栏目不断变革与创新——面对当前农资市场的复杂环境该作何选择?如何让内容创作更加受到关注?在土壤健康日益重要的今天,《中国农资秀》又为此做了哪些努力?或许能在这里找到一些答案。


 

活泼、接地气的主持风格也是《中国农资秀》特色内容

作为中国唯一一档全国落地播出的农业农资类专业电视栏目,《中国农资秀》2016年3月28日开播,这对于农业农资类电视节目推广有着重要意义。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日益提升,农民对于生产资料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业种植技术与种植观念也在逐年提高,这也就要求农资企业对于产品自身定位和宣传方式有所突破,推陈出新。

在实际的农业生产应用中,如何去尝试新方式,接受新理念,一直是老百姓心里的一道坎,如何帮助老百姓迈过这道坎,农资企业一直在努力,《中国农资秀》也在努力。

现如今,三农知识和信息的传播,无外乎这么几种方式——电视、手机、报纸、广播、网络,在这其中,电视的受众比较广,电视节目的权威性一直也最有保障。《中国农资秀》从开播以来,已经播出超过490期,节目数量逾2000个,每集30分钟,每天播出4次,每周播出7天,节目覆盖的收视人群1.5亿人左右,播出时长每周超过720个小时,年播出时长超过43800分钟……

此外,《中国农资秀》联合广西广播电视台《耕耘者》栏目、云南广播电视台澜湄国际卫视《耕耘者》栏目,河南新农村频道《大丰收》栏目共同组成联动播出矩阵,共同将三农信息传播进行下去。

在三农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中国农资秀》一直不断创新,力求通过不同形式给乡亲们带来农技知识和农人故事,让内容创新不断迸发新活力,做一个三农信息传播的“拓路者”,目的就是为了让知识变得更有趣,让内容更加“接地气”,毕竟,知识只有学到手,方到用时不怕愁。


 

农业专家、老师接受《中国农资秀》采访

农资农技 相辅相成

说到内容,农业节目的核心是紧紧围绕农民,而《中国农资秀》要说的,也是农民最关心的事,这第一步,便是如何在传统的农资产品选择形式上有所突破,让电视节目真正成为选肥用肥的良师益友。

开大会、讲大课、夸大口、随大流,这是传统农资营销的特点。因为常年的习惯,更多种植户会认可来到村里开大会的农资订货会,一个专家、一个企业、一个活动、一个政策、一顿饭局、一次人情,很多人就这么迷迷糊糊的订了肥,也没有想太多是否与自家情况相符,也没想太多能否真正带来帮助,稀里糊涂带回家,却常常发现并不适合。面对选择新肥料的这一窘境,《中国农资秀》带来了一种全新体验——看着电视,一起去看人家做试验。种植牛人故事,土壤健康大讲堂,土壤保护科普教育片,护土状元,田间故事……

在《中国农资秀》的节目中,其实不光有新朋友,还经常出现不少老朋友,一些栏目的老粉丝会发现,有一群行走在田间地头的农业专家时常活跃于镜头前,帮助种植户指导施肥用肥,帮助大家解决病虫害难题,也会讲述很多种植理念,而这些,都通过《中国农资秀》的平台展示给全国的父老乡亲。

内容创新的一个大变化,包括《中国农资秀》组建的全国农业专家顾问团,打通农技专家与种植户间的桥梁,借助农业专家的力量,让更多知识可以分享给真正需要的种植户们。

一直以来,听专家讲课是不少种植户获取农技知识的重要途径,而如何让专家讲的课更加立体,让课堂的内容更加切合种植的实际要求,让种植户获取知识的方式更加便捷,是不少农业从业者关注的话题。《中国农资秀》所做的,一个是通过组建专家顾问团,让农技知识拥有一个集中的平台,另一个就是通过节目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让专家的课堂讲给更多人听。


 

专家进地头 农民听课忙

《中国农资秀》从2018年开始推出的“中国土壤健康大讲堂”节目策划,便是针对田间地头最容易出现的种植技术难点和要点,请专家、说方案,针对典型案例,提出改良的方法,虽说简单粗暴,但正是老百姓最迫切想要看到的,一时间,也刮起学农技、护土壤的一股学习风潮。

同样是专家的一堂课,果树下开可能有8个人听,小麦地里或许有80个人听,会议室里能有800个人听,可是把这堂课放到电视上,那将可能不止800万人听了!小会变大会,这便是电视节目的魅力!与此同时,《中国农资秀》网络平台上的传播也在进行。作为《中国农资秀》的网络农技直播课堂,《三农大咖说》一经推出,广受关注。因为有了更加便捷的收看方式,这些农技直播课堂,可以在手机上直接关注和分享,新的农技获取方式,已经悄然来到身边。

再加上一个又一个电视节目策划,真正把老百姓的故事讲给老百姓听,电视里的主人公可能是远隔千山万水的陌生人,也可能是身边熟悉的街坊邻里,还有可能就是看电视的自己,只要成为种植能手,总有展示自己风采的机会。

把地头的课堂开到电视上,让农资与农技联系更紧密,让知识与产品搭配更合理,让故事和人物展现更立体,这三步走,走的是爱农助农之路,走的也是最贴近老百姓的致富路。除了讲故事体现出“接地气”,节目内容也越来越贴近农业生产最大的贡献者——土壤。


 

和《中国农资秀》一起保护我们的土壤“母亲”

土壤健康 不变追求

结合当前的农业发展情况,土壤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通过节目让种植户了解土壤健康知识,如何真正让乡亲们理解把土壤修护从口号变成行动,《中国农资秀》所做的,就是用不同的电视节目策划内容,展示土壤修护故事,毕竟,说的多了总能有人听得进去。

土壤是作物生长的基础,我们将土壤称之为母亲,是因为她对我们爱的更加深沉。万物土中生,保护土壤健康是个持续性工作,也是个造福后代的事,留下青山绿水远比金山银山更加珍贵,对于农业来说,更是如此。如今走到田间地头,种植户、经销商、业务员和专家,都知道保护土壤很重要,也都在聊着土壤保护的话题,可是究竟如何去做,答案却各有不同。乡亲们常说土壤有问题要改,可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不知道怎么改。要想改良,投入增加;要是不改,情况恶化。究竟是长远考虑、逐年改良土壤状况,还是着眼当下,得过且过。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寻找中国护土状元”节目策划,应运而生。对于土壤的修护,相信不同行业,不同经历的从业者有着不一样的意见和建议,而这档节目,就从农资企业、农业专家、农资经销商、种植户和农资业务员等不同的角度,讲述自己的土壤修护故事,土壤修护经验。作为农资企业,如何让产品更接地气,直接对土壤产生好的效果;作为农业专家,如何通过讲解让更多人了解土壤修护和作物品质提升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农资经销商,如何结合自己当地的土壤健康状况,适时实地开展测土工作,指导农户用肥;作为种植户,如何通过其他人土壤改良的故事总结经验,学习别人的优秀方法;作为企业的业务员,又该怎样全方位了解土壤知识,了解农资市场的行情与趋势。这些,都是《中国农资秀》内容革新中想要讲述的,用一个个鲜明事例,一个个代表性人物,一个个农资产品应用效果的展示,充当起为大家做试验、讲道理、传知识的“先锋队”,真正让电视节目成为选肥用肥、土壤修护的指向标,成为让老百姓少走弯路的领航员。

面对土壤改良的投入,不少人的选择是静观其变,看看别人干了之后效果到底咋样。关于土壤健康的话题,《中国农资秀》聊过不少,也做了很多,不管是田间的护土故事,还是企业的护土行动,再有农业专家的土壤健康讲堂,紧紧围绕“土壤”两个字,一直在做着自己的努力。在这其中,帮助电视机前的观众选择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护土之路,是《中国农资秀》不变的追求。

很多种植户不舍得投入相对较多的土壤改良产品,那《中国农资秀》就给大家说说别人施肥用肥的那些事;有些农资经销商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代理农资产品,那《中国农资秀》就聊聊别的经销商做过的试验;有些农资企业不知道如何让产品更接地气,那不妨来《中国农资秀》看看好的试验效果如何做出来……

总之,别人家的试验,在这里看到了,总归能对自己选肥用肥有点帮助。带领大家寻找适合自己的土壤修护之路,更加注重实际应用而非理念和理论,这便是《中国农资秀》带大家寻找的护土之路。


 

镜头美是《中国农资秀》不变的追求

精彩记录 唯美讲述

内容创新的目标指向更加强大的影响力,而《中国农资秀》看中的便是通过让优质的内容创作吸引更多人关注到农业中来,无论是什么样的内容,只要能吸引观众的,能给观众带去帮助的,就是值得尝试的。

传播农技知识,推广优质农资,分享牛人故事,开设电视课堂,关注土壤健康,助力乡村振兴……一个个响当当的大活动,书写出《中国农资秀》的精彩,365个日夜,几乎每一天都有编导行走在路上,大江南北、春夏秋冬、严寒酷暑、田间地头,这些词语背后都有《中国农资秀》的身影,作为电视媒体,三农信息传播的创新体现在了一种全新的形式上——三农电视纪录片。

“走黄河看农业”、“飞跃中国丰收时刻”、“问耕”等等三农电视纪录片的推出,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农资秀》的内容,用不同以往常态专题的纪录片形式,为老百姓讲述种植故事、丰收美景、农业文化,用唯美的镜头带领观众走进精彩的三农世界,在这其中,《问耕》便是极具代表性的一个。

问的是农事百态,讲述丰收故事;耕耘为天下百姓,但求五谷丰登。赣南脐橙、武鸣沃柑、眉山不知火、盘锦水稻、新疆棉花,水稻与柑橘,一个是丰收华夏的粮食根本,一个是荷包丰盈的经济保障,用镜头讲述它们的一生,在此其中,感受那些积极向上的力量。

水润稻香、橘亦春丰、岁物丰成、含苞待放、谢花有意、为“沃”干杯、华丽转身……从题目上下功夫,从内容中求创新,镜头美于色彩,构图美于繁枝,故事美于精神,语言美于讲述,这便是《中国农资秀》带来的全新创作——记录农作物全生长期的三农纪录片。一花一景、一叶一树、一词一句、一人与一方百姓,皆为一体,共享自然恩泽。《问耕》的讲述,便起于耕种,落于丰收,穿插农技,赋之精神,将水稻和柑橘等作物的生长故事讲给更多人听,种树的能学种植,购买的能学挑选。通过科学种植、生态理念以及职业农民体现出来的“匠农精神”,共同为餐桌的安全与美味提供科学的、有力的保障。

有了更加吸引人的内容,必然能吸引更多人关注,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农业世界很精彩,只是深处桃花林的我们没有找到那条让人豁然开朗的小路,见证美丽的桃花源完美绽放。


 

优质内容创作离不开“接地气”的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