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梦想破解于熟视无睹中
人类千古梦想之最唯有所谓的永动机梦想,即创造一种“不消耗能量而能永远对外做功的机器”。而永动机的想法起源于印度,公元1200年前后,这种思想从印度传到了伊斯兰教世界,并从那里传到了西方。十三世纪时一个叫亨内考的法国人造了一个永动机的装置。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达·芬奇(1452-1519)也造了一个类似的装置。英国的第一个永动机专利是1635 年,在1617 年到1903 年之间英国专利局就收到约600 项永动机的专利申请。这还不包含利用重力原理之外的永动机专利申请。而美国在1917 年之后还是有不少一时看不出奥妙的永动机方案被专利局接受。虽然至今没有一个成功,但它不愧是一个千古梦想,因为两千年至今不衰。
但深究根源,显然,用“不消耗能量”定义“永远对外做功”的机器为永动机。绝对不是达·芬奇一类有志于创新者的初衷,因为他们毕竟都想用某一种物理方法,在获取自然能量的同时,而实现“永远对外做功”的机器。这就与用“不消耗能量”有本质区别。明显,其千古梦想为何不成功?并不是“不消耗能量”的罪名,而是因各个历史阶段中的科技理论远远落后于人类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例如物理方法与“永远对外做功”的机器之间,明显不是同一层次的科技。因为物理方法是需要更多专业人才献身于它,才可获得共识的科技理论,即科学发现。而没有科学发现的任何发明产品,都是不会成功的,此为本质原因。
例如,蝴蝶效应是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来的,非线性,俗称“蝴蝶效应”。线性,是指量与量之间按比例、成直线的关系,而非线性则指不按比例、不成直线的关系,代表不规则的运动和突变。如问:两个眼睛的视敏度是一个眼睛的几倍?很容易想到的是两倍,可实际是6-10倍!这就是非线性:1+1大于2。非线性的特点是:横断各个专业,渗透各个领域,几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时时有”,非线性就在我们身边,躲也躲不掉。 1979年12月,洛伦兹(Lorenz)在华盛顿的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这就是物理方法科学发现对人类思想改变的巨大作用。显然,1+1大于2的科学发现,既是永动机梦想者没有想明白的原理,也是永动机发明者没有进入该科学发现而未能成功的本质原因。
但是,虽然1+1大于2原理已被发现,可它还是婴幼儿期,离成熟运用于发明产品还为期尚远,因为还有1+1远远大于2原理还未被发现。例如人类对球体滚动中的球体位能效应原理和重力能量双重特性规律就熟视无睹,在球体滚动的普遍客观现实中,其实内涵了一种重要的客观规律,即球体位能效应原理:“球体因结构形成将自身总体积质量经一个支点悬空为具有重力位能,其质量稳度最小和重力悬空位能两要素才导至球体滚动阻力极小,故球体易自位移实质是球体位能效应作用。”该原理证实了球体在任一坡度上都会自位移并对外释放能量(冲量)的本质原因,也是滾动摩擦阻力小的真正物理本质科学原因。效应的另一重大要素是:顷斜支撑面与球体切线作用力都是助推球体自位移滚动的外作用力。而本原理强调球体重力位能和支撑面切向反力两种物理量,是求证一个物体的无外作用力而自位移,明显牛顿力学失效,而非线性的球体重力位能效应定义就可诠释普遍客观存在本源,其实,球体位能效应实质是相变了的物体重力位能客观存在。它就是人类熟视无睹之最经典的1+1远远大于2原理。
而熟视无睹的重力能量双重特性规律是:“重力以地面为零势能点时具有位能保守力特性,而以单支点为零势能点时则具有悬空位能特性,即重力具有保守力和悬空位能非保守力双重特性。”公知,重力是唯一能有众多版本同时存留至今的物理量,至今没有一个版本能排除其他版本的存在,而在力学中独占其位,这不符合人对自然界的认识规律。其实重力以单支点为零势能点时则具有悬空位能特性,是专门针对各种空间物质体而定义,例如船行顺水和飞机行顺风也用地面为零势能点参考重力状态明显不合适。显然,牛顿在发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的引力定律中,并未发现苹果的单支点悬空重力位能客观存在。所以,以单支点为零势能点的非保守力显现的是结构重力位能特性才具有适用的更大广义性。它必是重力能量1+1远远大于2原理。
综合球体位能效应和重力双重特性,及发现更多客观存在中的非线性相变能量现象,例如撑杆跳高是极简单的相变了支撑力。台风和龙卷风就是复杂的相变能量聚变现象。因为从理论上讲,他们都没有消耗能量,但获得了自然界的能量合功做功,并且获得的能量有大有小。虽然缺陷是,一旦其物体结构被破坏,则获取能量功能消失。但可以肯定的是,千古梦想之获取自然能量的物理方法已被破解和创建,则离千古梦想实现不远了。但重点提示的是:该千古梦想如果发明成功,它绝对不是臭名昭著的所谓永动机,而是相能变能动力系统。因为它的关键点是,通过物理方法的发现原理,“先从自然界中获取了能量后,才永远对外做功的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