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能力强的人阅读都不广泛,该如何提升


一、

对于探索一个陌生领域的新手而言,最难的其实是如何真正搞清楚这个领域的全貌:包括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是否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出来。

站在山脚下准备出发的人,其实是不知道山顶上有什么风景的。无论他有多么瑰丽的想象力,可能都很难想象出这个领域真实的样子。

实际存在的一座山还是可见的,而对于一个领域或者专业的全貌这类思维层面的东西,则更加抽象与难以理解,如果你对不知道这个全貌的人去介绍,他甚至很难相信你。

而人们更容易相信的是他能把握的、感觉到的东西,类似于盲人摸象,摸到脚的就以为是脚的样子,如果你告诉他大象还有2个大的耳朵,他无法相信,因为他从来没见过,也就无从想象。

只有真正掌握了一个领域,才能做到简洁,才可以用简单的关键词或者语句概括这个领域。但在开始学习的时候,我们都是从纷繁复杂开始的,经过不断的抽象、提炼和实践校验,最后变成极简的方式。

当对一个事情真正理解并实践过以后,顶尖高手的表述更加通俗易懂,他们甚至可以不用名词概念术语即可说明复杂的问题、将这个领域概括出来。反过来,这个也可以用来鉴别那些是“半瓶醋”的人:满口术语、名词的,证明还没有真正掌握这个领域。

如果你觉得你所在的领域知识纷繁复杂、内容太多时,可能表明你还没有把这个领域真正做到系统化、结构化,没有以简驭繁,没有真正的掌握!

二、

在开始阶段,我们需要读大量的书,需要跟不同的人去交流互动,需要去解决复杂苦难的问题。

但当真正达到高手水平的时候,那是什么样的?

著名科学家、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曾经在自己的博客中说过他导师的故事。

施一公的的博士后导师叫Nikola Pavletich,是结构生物学界的大牛,做出了这个领域许多里程碑式的成果。这样一位博学多才的高手,在他的学生心目中,应该是平常读很多文献、常常去听seminar然后积极跟同行交流的。

但施一公却发现,他的老师貌似很少读论文,甚至懒的跟诺贝尔奖的同行交流。

96年春季的一天,我精读了一篇《自然》杂志上的文章,午饭前遇到Nikola(他的导师),向他描述这篇文章的精妙,同时期待着他的评述。Nikola面色有点尴尬地对我说:对不起,我还没看过这篇文章。

噢,也许这篇文章太新,他还没有来得及读。

过了几天,我因故阅读了一篇几个月前发表的《科学》杂志上的研究文章,又去找Nikola讨论,没想到他又说没看过。几次碰壁之后,我不解地问:你知识如此渊博,一定是广泛阅读了大量文献。你为什么恰好没有读我提到的这几篇论文呢?)

Nikola看着我说: 我阅读不广泛。

我反问:如果你不广泛阅读,你的科研怎么会这么好?你怎么能在自己的论文里引用这么多文献?

Nikola的回答让我彻底意外:(大意)我只读与我的研究兴趣有直接关系的论文。并且只有在我写论文时才会大量阅读。”

这样的回答,令施一公震惊。更震惊的是他的导师甚至连跟诺贝尔奖的同行交流都会拒绝:

“有一次,一个诺贝尔奖得主来讲Institute seminar,并且点名要与Nikola交谈。在绝大多数人看来,这可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机会去接近大人物、取得好印象。

Nikola告诉他的秘书:请你替我转达我的歉意,seminar那天我恰好不在。我们也为Nikola遗憾。让我万万想不到的是,诺贝尔奖得主seminar的那天,Nikola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早晨来了以后直到傍晚一直没有出门,当然也没有去听讲座。

当然,这也许是巧合Nikola取消了他的出行计划;但以我们对Nikola的了解,他十有八九是在写paper。后来,我们也意识到,这样的事情发生在Nikola身上已经见多不怪了。”

这样的行为让施一公不解,所以在他要离开导师的实验室时终于耐不住好奇去询问:

“在我离开Nikola实验室前,我带着始终没有完全解开的谜,问他:如果你不怎么读论文,又不怎么去听讲座,你怎么还能做一个如此出色的科学家?

他回答说:(大意)我的时间有限,每天只有10小时左右在实验室,权衡利弊之后,我只能把我的有限时间用在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上,如解析结构、分析结构、与学生讨论课题、写文章。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我只能少读文章、少听讲座了。”

施一公进而想到:

“在博士生阶段,尤其是前两年,我认为必须花足够的时间去听各相关领域的学术讲座、并进行科研文献的广泛阅读,打好critical thinking的基础;但随着科研课题的深入,对于文献阅读和学术讲座就需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也要开始权衡时间的分配了。”

对于刚踏入科研领域的年轻人来说,在科研方面“学习、思考、实践”都比较欠缺、需要进一步磨练,这是事实,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不能够强求,也不能够拔苗助长。但问题在于,导师是否也这么认为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了。学生通常渴望与导师经常交流一下学术或是生活方面的问题,但有的导师不是没时间就是不愿意,也有的学生自己很腼腆,从不主动找导师交流,所以这里我就单独谈一下“交流”的问题。好的思想从何处而来?与世隔绝会产生吗?闭目塞听会产生吗?非也!如此这般产生的只可能是“胡思乱想”!好的思想从来都是通过“实践”和“交流”得来,所以,作为科学界的新人,最快提升自己视野的方法就是找水平比自己高的人去交流,主动一点,“脸皮”厚一点,承认自己的不足,多听多问,能者为师。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其实有很多人都乐意和谦虚好学的人交流的。如此一来,你的眼界、你的思想就会很快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