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邓匡林先生诗作的境界(七)


我们从匡林先生的诗文中,看到了练功的重要性。下面我要和大家说说这个重要性。

匡林在《书画与拳道》一文中,引用了一句武术界的名言:“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他这里讲的功,包括书、画、拳三个领域的基本功。无论佛家、道家,修行要练站桩、打坐或持咒等基本功,才会亲证最高化境,并在随时随处的人生中扩展定功效用。我自己修了几十年,没练基本功,一直搞经典、知识的学术折腾,在境界提升上没有效果,因此我套用这句武术谚语说:“修行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可以说没有定功,我执破不了,法执也破不了。我们从前边所引匡林先生的诗文中,看到了定境中物我双亡的境界,一个修行人,必须在功夫状态中真正证悟、体验并延展无我的定境,才有可能破除法执、我执尤其是俱生我执。

破执、无我,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但是做不到,因为没有功夫支撑。佛经讲的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这四点其实不难做到,儒家的人也可以做到,做到了顶多算“模范先进人物”。修行的难点在禅定、智慧,其中最大难点是禅定,而智慧出于禅定。所谓“戒、定、慧”,戒可以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而定、慧是重点,必须双修。

唐宋八大家第一名的韩愈,苏轼称他“一言而为天下法,匹夫而为百世师”,非常了不起,算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的“模范先进人物”。韩愈功成名就后,因为排斥佛教被贬到广东潮州,他去拜访著名的大颠禅师,想学佛修行。大颠禅师在座位上眼皮都不抬一下,也不说话,只用指头在坐垫上敲两下。韩愈看了一脸茫然,便问站在旁边的三平禅师。三平禅师说,这个你不懂吗?师父的意思是PPT)“先以定动,后以智拔”。请大家记住这八个字,这是修行的根本法门,是关键中的关键。

我们前边说到神秀,他的《无相偈》其实很不错,符合绝大多数人渐修的过程和要求。绝大多数人的实际情况,正是神秀所说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都是娘肚子生下来的人,人人一个样;那么一般人修行的过程和要求,必然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惠能讲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这个“本来无一物”的境界,其实是顿悟或渐修的结果,不是一般修行的过程。很多人读惠能的偈子,读千遍万遍,读一辈子,也还是凡夫一个,因为没有匡林所说功夫的“化境”。很多人引用惠能的偈子,不过用来装饰门面,玩阳春白雪的花招。神秀指出修行的必然过程和根本方法是打扫尘埃。那么如何打扫呢?这个进一步的无上妙法,就是大颠禅师讲的“先以定动,后以智拔”。

先以定动,动什么?就是动摇那个人性中顽固的执着,动摇年年月月、日日时时顽固地执着的烦恼、妄想、习气,这些东西全是“尘埃”。怎么动呢?当然是用定来动,即“先以定动”。可是动摇了,它还在那里晃悠,并不等于拔除、根除,根除还要依赖智慧。定到极点,成就了智慧,就把业习连根拔掉了,这叫“后以智拔”。这和拔萝卜一样,抓起萝卜叶子就拔,叶子被扯断了,萝卜没有拔出来,还留在土里,这是没有智慧的表现和做法。要“先以定动”,身体立定站稳,握起萝卜叶的根部摇动,把周围泥土动松了,有活动空间了,然后用力一提,萝卜就被拔出来了,这叫“后以智拔”。

我们讲“先以定动,后以智拔”,大家就明白匡林先生力倡、力行功夫的重要性了。比如站桩,他能够在大海中摇摆的船上站桩两小时,完全进入定境,不在三界内和五行中。匡林先生所行即是大颠禅师的法门,先做功夫宁定,在宁定的境界中自然摇动一切习气杂染,宁定后智慧发起,将彻悟之智返照世间,此时的世间事也不再是世间事,正所谓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此时一般世间事上的杂染习气就被除掉了

有无修炼功夫,做同一件事大不一样,犹如小学生看大学,永远只会看到小学,他还没有小学以上的学习功底。经历中小学功夫过来的大学生,他看小学,便会看到真正的大学境界。匡林先生因其过硬的站桩禅定功夫,无疑是真正的“大学生”。与匡林先生深入交流,并读其诗文,并领教其功夫,我立即意识到,自己以前只是以言语文字诠释国学,说话作文中的空话、漂亮话多,真修实证的体悟真言少,人生境界并无根本转变,自始至终是凡夫一个。而匡林先生则是用生命践行国学,是道家所说的性命双修。性是心理精神的,命是生命物质的,我们做儒释道学问的人,多是搞心理精神折腾,与生命无关,非真修行也。真修行会因破执而彻底转变生存、生命状态,由此返照心理精神,便会证悟真谛,生出大智大慧。

我在过去六十年中,最早接受的是儒家教育,最先研究的学问也是儒学,儒家给我的启示和教训很深。我们中国人,对中国历史最耳熟能详的四个字,可能是“四书五经”。“四书”的第一书是《大学》,儒家这本经典《大学》的开篇,就开宗明义、非常郑重地提出人生修养的七个程序,(PPT)叫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共七个字——知,止,定,静,安,虑,得。

知止——人之为人、与生俱来的知性作用,首先要知道自己所处位置、行为界止。人一出生就要接受教育,教育的重要方面是教人知止,知止即知道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不知止便不能为人,比如走到悬崖边上不知道停止,掉下去死了,哪里还有人,这就是“知止”。不知者不能止,那是很危险的,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会自取灭亡。

定——知止以后,身心要进入静定的境界,这是“定”。定的最大功用,一是巩固知止的成果,没有禅定的功夫,知止难以圆融成智慧以滋润人生;二是突破知止造成的限制,从而获得大自在。

静——定了之后,必然会安详、静谧、安静,这是“静”。

安——静了又自然进入轻松、清明、舒适、安宁的精神状态,这是“安”。

虑——在这个轻安静定、不散不乱、不昏不昧的状态中,人的自性便会产生智慧功能的“般若”境界,这是“虑”。所以“虑”不简单,虑需要智慧,无智慧者不能虑。

得——有了虑的智慧,就会发起“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的结果效用,这就是“得”。

儒家这个七步程序非常科学,非常高明,但理论高于实践,难以践行,其关键环节就在一个“定”字上,儒家没有很好解决“定”的问题,被“定”卡住了。用匡林先生《拳心诀》的诗句来讲,这个“定”就是“立桩入定,老僧盘根”的禅定功夫。儒家缺乏定功,始终只是心理精神的折腾,因此修行如逆水行舟,摸石过河,步步为营,循序渐进,无比艰难。我对儒家的经典很佩服,《十三经注疏》都读破翻烂几套了,他的理论很完善,就是境界上不去,因为他没有做实地的功夫,只差那么一点啊,功亏一篑啊,让人十分同情、怜惜,感觉很遗憾。

我们用“以经注经”的方式,还可以进一步诠释儒家的这个“七字程序”。孔子的《论语·为政》篇说:(PPT)“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同样是一个无比完美的修行过程和法门。

十有五而志于学——知止:孔子说“十有五而志于学”,学什么呢?就是学“知止”。人到十四五岁、十五六岁,以十五岁为核心吧,已经具备行为能力了,什么事情该做、能做、可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不能做、不可做,应该明白了,否则不可续学、不可续教也。十多岁的孩子不知止,往后的路很长啊,但走不好的,犯事的多得很。

三十而立——定:“三十而立”立什么?就是“立定”,跟那个军事、体操口令的“立定”是一个意思,只不过这里是强调心定,不是身定,是意生身,心定了自然身定。用匡林先生的主张来讲,就是要站桩,站桩是“立”,不是行、坐、卧;“立”了要入“定”啊,否则“立”三天三夜也没用。就像有人要找个清净地,去终南山啊,自个儿修行,不接触外界,把自己关在笼子里,定不下来,胡思乱想,那你修十年八年也没用。在佛家、道家来讲,他认为要这个心能够真正定得下来,必须破除妄想、分别、执着,而破执必须打坐、持咒,做实实在在的功夫。匡林先生援武入道、入佛,提倡持桩、行拳法门,给禅定功夫输入了新鲜血液。这个以持桩、行拳为核心的“援武”,只能入道入佛。就是说这个儒家呀,你要改造、发展、提升他都没门,他没有这个基础、框架和接引的路子,真是可惜得很。儒家只是在那里空喊立啊立啊、定啊定啊,没有高手接他的话,没有人给他想办法,没有人搭救他。儒家是很冤的,它这个好材料被浪费了。

四十而不惑——静:“四十而不惑”的前提是什么?就是“能静”,不能静必然满心疑惑;或者说“定而后能静”有什么标准,就是“不惑”,满心疑惑的人,如何能静得下来?

五十而知天命——安:“五十而知天命”,于是心就“安”了,这就是“静而后能安”。安是有大学问和新境界的,可以说是再行入定,是对定的承续延展。白居易的诗说“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心安不安,和有没有“家”是息息相关的。人到五十岁还不能安,如我前边说的还在为钱奔命,他那个“家”就很淡了,个人也惨了。惨了不是说他的物质或精神崩溃了,而是说无明、糊涂一生了,难有大梦醒来的机会了,可怜极了。

六十而耳顺——虑:一个人做到“六十而耳顺”,好坏都听得进去,能够眼观四境,耳听八方,就拥有思虑智慧了,这就是“安而后能虑”。

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得:人的修养达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中庸》讲的“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因为“不免”、“不思”,所以“从心所欲”,先有为,后无为,这时出现的智慧成果,都是自然而然所得的,这就是“虑而后能得”。

一般人生修养者走儒家路线,就卡壳在“立定”这个环节,闯过这一关,后边的静、安、虑、得都是顺水行舟、自然而成的事情。儒家用做思想教育的方法,强调定啊定啊,结果很多人定不下来。佛家、道家用打坐、站桩、念咒等法门,让修行者体验无我境界,慢慢就入定了。

我们说匡林先生突破禅定关口,使得无意本能发挥作用的大乘之境,其实是佛家、道家的境界,儒家罕有这个境界,我们为儒家叹惜。但是儒家曾经有过一道光芒,那就是朱熹。朱熹曾经暗地里修炼过佛道的功夫,但他碍于个人和门派的面子,不肯当学生光明磊落、虚心努力地学习,所以最终不得究竟,未成正果。虽然如此,朱熹仍是儒家的一座里程碑,前边提到他的《活水亭观书有感·其二》诗: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可看作是无意本能发挥作用的大乘之境。一艘大船平时在江边搁浅,怎么拖都拖不动啊,可是等到春天河水涌涨,船就自然漂浮起来,自动航行了。平常修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费了许多力气,想把本能、智慧这个大“船”推动一下,可是一点也推不动。而今修成悟道,进入无意本能起用的大乘之境,不费吹灰之力,这艘大“船”便中流自在行了。朱熹的《活水亭观书有感·其一》也有这个意境:“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是儒家少有的明白人,他是明白修行和悟道因果的。“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因,就是“半亩方塘一鉴开”,“清如许”的因,是“源头活水”,都是非常精妙的比喻。用“天光云影共徘徊”,来形容悟道境界很美,“一鉴开”还类似禅宗的顿悟情景,都极形象、确切。但是朱熹真悟道没有呢?肯定没有,虽然道理懂了,但功夫不得究竟,依然被卡在本应“三十而立”的“定”境门外,他这道光芒未能光耀万丈,就熄灭了。

朱熹的失败是有“宿命”的,是儒家的劫难。儒家之人为什么进不去禅定境界?这就像治病断根一样,儒家没有找到病根是俱生我执,几千年来都是以破分别我执为目标,提倡、努力、奋斗、刻苦、勤奋等,这个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艰难攀登过程成为儒家文化,永远树立和打造理想榜样,但永远做不到,做得很苦很累。由于俱生我执这个病根还在,所以儒家虽然很努力,以至像宋儒那样要“存天理灭人欲”,但还是常常旧病复发。由此来看,儒家因其智慧欠缺,不够高明,因此不懂得用“先以定动,后以智拔”来对治人生的病态习气。儒家的人难以做到物我两忘、通达无碍的大乘境界,一个俱生我执就把他卡住了,所以他会排斥佛家、道家,阻碍了自己境界的提升。儒家还是有情、有漏、无明的,它漏掉了法执和俱生我执,喜怒哀乐都有,而恰好执着有情是知见障碍,所以儒家为学不得究竟,无法超越知识,无明是必然的。

由于儒家在根底上留着俱生之“我”,只是去掉了小“我”,后面还伫立着一个大“我”,终究是自私的。这就像一栋两层楼房,佛家、道家在楼上,儒家在楼下,经过三千年爬行至今,还不能爬到楼上去。佛家、道家踩在脚下的,儒家顶在头上的,就是“俱生我执”这层板——这是佛家、道家的地板,却是儒家的天花板。我给别人算命看风水,发现问题,人家总要问一个道理和解法,我少不了要讲一点世俗哲学儒家的道理,就是搞知识折腾;可是讲到最后,救命稻草还是在佛家、道家那里。儒家终其一生在天花板下搞知识折腾,无法更上一层楼,超越出去俯察人世,指出一条可行有救的大成路线来。

功夫的作用是破执,一切习气杂染都源于执着。一个修行人没有静定、禅定的功夫,那个末那识中的“我”如何破除呢?只靠心念几乎不可能,除非一口气断掉——死了。一个活生生的人在那里,没有站桩、打坐或持咒入定,怎么能够做到没有我呢,说没有我那正是一个大我啊!儒家就是专讲毋我、无我,如孔子就讲“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结果讲了半天,做到最好的程度,只能破分别我执,那个俱生我执依然还在。他说无私无我啊,那个无私无我的人正是我呀,正是老子说的“下德无为而有以为”,把自己降低了,所以越是无我越有我。俱生我执是儒家的根本障碍,是儒家的天花板,他没有修命的禅定功夫,因此没有办法突破自我,更上层楼。所以儒家头上的天花板,正是佛家、道家踩在脚下的地板,这是儒者之为“矮子”、佛道之为“高人”的根本隔阂,这个隔阂就是破执的禅定功夫。由此可见,一个拥有禅定功夫的人,他的高妙之处究竟在哪里啊,这里便一目了然了。

我这里说了儒家的不足,但你也不能一叶障目,片面看这个问题啊。第一种情况,儒家人物经过“十五志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六十耳顺”、“七十从欲”的一生磨炼,不可能没有渐变乃至质变。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也会有人从磨炼中进入圣境的。第二种情况,有人历经多生多劫的因缘积累,一出生便在定境中享福了,因此无须舟船运渡、功夫淬炼、法门加持、境界打捞。但这两种情况都是异常殊胜的因缘果报,属于少数个别现象,难以代表整个儒家群体的修行路线。而且有这种果报的人,与其说他是儒家,不如说更像佛家、道家,或佛道儒不分的情状了。

匡林的《海上持桩记》说:PPT“虽只站半小时,身体已自然地和谐了波涛的声音、波浪的情绪、大海的律动,于是足底涌泉吸着浪花,全身空松如白绵纸,海风穿胸膛而过,似无身体滞碍,内外自然交融。”大家看这个立桩禅定的境界,整个身体完全松散了,散得像一张白棉纸,海风都能穿过胸膛吹过去,那个刚强、顽固的“我”在哪里呢?“我”就这样被破了。像儒家那样折腾知识,学习理论,玩弄精神,怎么会有这样的境界!只有刻苦努力玩累了,累死了,涅槃了,才得一个死后的无我境界。但这个死后的境界,你不玩也会有的,人总是会有一死嘛。(笑声)

大家注意匡林先生这段话的最后两句,“似无身体滞碍,内外自然交融”,为什么用一个“似”呢?这其实是感觉不到身体的存在了,这是知性真实的感知,这是见地、涅槃,可是身体却又是存在的,这是人还活着、健在,而入这个境界的特点。这个“似”字,与如来的“如”字一样,很微妙——你说没来,却又来了,你说来了,又似乎没来,没来就像来了一样,来了又跟没来一样,所以佛经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如果没有这个“似”字、“如”字,那就说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没有修行见道。你是活生生的人啊,修行见道的境界就是一个“似”字、“如”字。我有一个习惯,有些古文,查来查去不明白它的意思,一看对应的英文,就一目了然了,但这个“似”字、“如”字,英文翻不出来的。

大家要注意啊,你说禅定,心里一丝不挂,但总有事挂着——如刚才街上遇着的美女,还对我一笑呢……我一会回家还要看个文件……某某说我的坏话了,等等。我不问你挂着的琐事,我问你:你是怎么知道还挂着的?你就定在这个知性上,定在那个“痛啊”后面不痛的知性上,定在那个不思善、不思恶的“不思”上,这不就定了吗?你不要老想放下那个挂着的,来个头上安头,你永远静不了、定不了。不管你心里挂什么,都是要很快过去的,因此不要管它,慢慢就定了。

“内外自然交融”,就是天人合一了。儒家也有“天人合一”这个概念,但只是理论,不是修证感悟。这种体验非常奇妙,因为有功夫,而且功夫正确,功夫到家了,只需半小时,甚至十分钟乃至一分钟、乃至瞬间,便可体验到“无身滞碍”,这就是《楞严经》讲的“摄念未久,身心忽空”。修行的障碍,全在我们整天劳累地伺候着吃喝拉撒的这个身体习气,我们都把这个臭皮囊当作是“我”,所以匡林先生常引老子说的“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以此强调做功夫突破肉体障碍的重要性。做功夫使身体没有了,病已减轻或没有了,行住坐卧都在定中,习气就没有了,正如惠能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最高境界便自然呈现了。

匡林先生的《晨悟录(站桩与定境)》一文,也描述了同样的境界:PPT“若在室外有微风,会顿觉双肩生羽,身体欲飞,有羽化登仙之感;心窝虚化,胸薄如绵纸,清风可以从胸穿膛进出,内外气息与能量交换,直过养身之境。”最为玄乎奥妙的是:PPT“不知何时,肩踝一松,元神冥然出窍,上布虚空。金光灿烂,神游太虚,惟恍惟惚,与时光悄然共行。”功夫使人进入无我境界,这也是儒家“七步程序”最后之“得”。“得”之能得,正如国学大师王国维引用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词,总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的最高境界:PPT“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也是匡林先生所说“不期然而至”的“大乘之境”。遗憾这个佛家、道家的“得”之能得,在儒家那里成了“得”之难得。

没有功夫做铺垫、桥梁,尤其没有功夫亲证、自证,无论大家听我怎样描述这个第三境界,乃至描述得天花乱坠,大家都只是空想、想象而已,不会有很大受益。就像我吃了一餐山珍海味,我毫无保留、一丝不漏、津津有味地描述那个美味给你们听,大家还是不知道那个美味,所以佛家讲“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必须亲身去修炼、证悟。

没有禅定功夫和境界作为人生开端,人的智慧、潜力、自由、自在是极其有限的。比如大家赚钱,能赚钱只是前世所修的福报而已,是前世财布施的存款,而今世取款消费而已。没有禅定功夫和境界作为人生开端的人,他赚了很多钱,但这个“钱”字,却有可能等于“苦”字。赚钱的人身份变了,变成钱奴,他的主人是钱,自己成为钱奴。如果把钱奴分为等级,那么赚一个亿是一等钱奴,赚两个亿是二等钱奴,赚三个亿是三等钱奴,赚十个亿、百个亿,就成为非人,变成“钱主人”任由使唤、丢弃的纯工具、纯奴隶了。我们前边不是说了意淫这个词吗,你们有钱人啊,很容易成为淫奴,就是金钱发泄淫欲的淫具,好多商人、官人,一出事都免不了做淫具这桩事。钱和权没有让他做主,而是让他“被煮”了。

人处在看山只是山、看水只是水的状态,他找钱、用钱的境界便不是原始本能、有意本能所为了,而是无意本能发挥作用,自己真正当家做主了。我们读匡林先生的《晨吟》诗:PPT“商海莲舟得中流,遗怀独立利名空。情中啜饮风骨雪,义外寻踪侠客梦。勘破功名青天外,钱财粪土昆仑东。采若两行皆合一,思鲈不妨倚青锋。”如果不站在世外桃源这个第三境界来看,你很难理解一个世间的成功商人,会有这样的胸怀与作品。而恰恰是这样的非凡心境,演绎着出世高人在世间的成功和世出的快乐。

从世间法说,匡林先生这样的人,投身商战如何赚钱啊?其实赚钱不是他的本事,如古人所说“书到今生读已迟”,其他诸事亦然。事到今生做已迟,钱到今生赚也迟,他前世修了财布施、无畏布施,所以今生躺着都有钱财。他今生又习拳、做功修增上缘,法布施、财布施、无畏布施都做,老天爷自然会多给他一些钱财,也会把这种人留在世上多一些时候,因这些功德有益众生,而且又成就了来生的福德智慧,这是良性循环。

有了禅定的功夫,这个功夫生出的智慧又创造出世俗的成功,就会进入极乐之境,匡林先生的《如来如去》词,就揭示了这个因禅定而生的极乐之境:PPT“(一)你慧眼微启,空山新雨,大地如封似闭。青草长,莺飞息,秋水连天,般若神奇,如来如去。(二)你朱唇轻开,法雨翠滴,菩提漫天欢喜。山清静,水禅定,慈悲如轮,朗照寰宇,如来如去。(三)你拈花一笑,乾坤位移,众生不离不弃。心直指,字不立,涅槃妙义,圆融如意,如来如去。(四)你寂然默立,色空须弥,虚含万物同体。波生灭,云卷舒,上天下地,天人合一,如来如去。”

曾有网友问,佛家讲西方极乐世界讲了两千多年,能否用一两句话说明,人在这个世界到底怎样极乐,我说不用两句话啊,四个字就够了——如来如去。看到匡林先生写的《如来如去》,就感觉心有灵犀,恰如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