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中国化的探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理论,它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世界观。
辩证唯物论有三大基本观点,如下:
1、世界的本质统一于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2、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3、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是普遍联系的;
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辩证唯物论的理论还有很多,但都是基于上面的基本观点。
在这里唯物论:首先将“物质”作为了世界的唯一本体;其次,又将运动性赋予了物质;第三,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是普遍联系的。那么,为什么不同时将物质的“可运动性”和“有规律性及相互联系性”也作为世界的本体?
二、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观点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具有丰富的辩证思维特点,主要以儒家的学说为主流,其中以宋明之后的学说比较成熟且具哲学化。宋明之后的儒家从本体论区别划分主要有三个学派,统称宋明理学:
1、以张载、王夫之等为代表的“气”学派,该学派认为“气”是宇宙万物的根本,气有聚散,聚则为物,散则无形无象。这个“气”比较接近现代哲学中的“物质”,具有实体性。
2、以陆九渊、王阳明等为代表的“心”学派,该派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心学受佛学的影响较大,认为“万法归于一心”,强调人与万物的同此一心,以及人的能动性作用。
3、以程颐、朱熹等为代表的“理”学派,该派认为“理”是构成世界的本源,认为理或天理是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与规范。
宋明理学这三个派别关于世界本源的观点,可以说道出了中国传统哲学对世界本质的基本看法,“心”、“气”、“理”是宋明理学从不同角度对世界本源的阐释与描述。
我认为将三种观点合而观之就构成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世界本质认识的观点,即世界本质就是“心”、“气”、“理”统一体。
如果用现代语言解释,“心”就是物质的“能动性”,“气”就是用今天的科学来讲就相当于物质场,“理”就是“规则性(规律性)、相互联系性”。
三、唯物辩证法与中国传统哲学在本体论上会通
唯物辩证法有三大基石,即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和普遍联系的,如果将这三大基石作为世界的本体,那么就与中国传统哲学有了相通处。
即若将唯物论中,
1、世界本质的物质性、
2、物质的能动性(即物质是运动的)、
3、物质的规则性(规范性、规律性)及相互联系性(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普遍联系的)。
三者同时作为世界之本体(不是三元论,而是合三为一),那么就与中国传统哲学有了会通之处。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
1、“气”对应物质性;
2、“心”对应物质的能动性;
3、“理”(即规则性和规范性)对应规律性和普遍联系性。
此三者也是一元,只是一元呈现不同的特性。
由此三者之关系,就有了新辩证哲学的基本观点,即:
世界本质是物质及其能动性和规则性的统一体,也即是“气”、“心”、“理”的统一。
这个本体论能够将意识和物质及其关系解释的更清楚。人是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物质能动性和规范性发展的高级层次。
这个世界本体之说能够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并能融合现代科学哲学。
四、回应大学同学关于中国传统哲学如何解释量子纠缠和测不准原理
中国古人认为万物皆有“灵性”,万物的本源不是象“钢珠”一样是死的刚体,而是具有“心灵”,“气化”、“有规则”的复合体。
说它有“心灵”,是因为万物均有“能动性”,并且具有相互联系性。万事万物能够变化,就说明它具有变化的这种“能动性”;
说它“气化”是说本源物质具有类似“气场”的效应,如果你进入这个“场”,去测量它,就会改变这个场状态,就不是原来的场结构了;
说它有“规则”效应,是说它的运动结果呈现出一定的规律,这种运动是相互联系的,还是在一定程度上稳定的,可把握的,所以才会符合一定的物理运动定律。
中国的先哲将物质本源的这三个方面分别定义为“心”、“气”、“理”。
万法归“心”,心生万法,这是陆九渊、王阳明一派的看法;
张载、王夫之认为世界的本源是“元气”,是一种可聚散的物质场;
朱熹、程颐一派认为宇宙的本源是“理”,是万物遵循的规则。
不论宇宙本源是“心”,是“气”,还是“理”,古人认识的世界本源,都不是今天唯物论所认识的世界本源,他们的观点能够较好的解释现代物理微观世界的现象。
小结
将“物质”、“能动性”、“规则性”(或称规律性)一同纳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本体(统一整体)意义重大,从是历史文化来讲,实现了古代哲学与现代哲学的贯通,从意识形态教育方面来讲能够提升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创新意识,提高社会守规则、守法律意识。
编后注:
关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可参考本博文《太极图解说(演讲版)》2019年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