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保障,随着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保险,同时,也有越多的机构开始进入互联网保险这个领域了。
在任何一个行业,如果你想要判断这个行业值不值得进入,有没有前景,而你又不想去看大量的数据分析,那最好的方式,就是去看看那些互联网巨头们在关注什么?有什么动作。
比如保险行业,有没有前途?值不值得我们关注,看看BAT三大巨头们的动作,我们就知晓了。
去年7月,阿里巴巴旗下的保进保险被获准获得经营保险代理业务,随后,腾讯集团控股的微民保险、百度金融收购的联保龙江保险相继获批。
同时还有很多巨无霸企业开始纷纷布局保险行业,比如易保保险代理,大股东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美团点评集团也注资成立全资子公司---- 重庆金诚互诺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同时还有很多传统的老牌保险公司,在努力打通线上和线下业务,保险行业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保险代理人的行业,保险代理人这个职业,对于很多想要实现财富自由、打通阶层上升通道的人来说,是非常有诱惑力的,不仅能在较短的时间凭借优秀的社交能力、业务拓展能力,实现财富自由,同时具有不用坐班、行动自由、人脉圈子广等特点,据统计,我国目前已有超过800多万的保险代理人,有打入中年妇女圈的广场舞大妈,还有在985上学的小鲜肉。
保险业务的拓展,很多时候是要借助于代理人的社交关系链条,而随着代理人团队不断壮大、代理人团队的生活圈子、年龄段构成幅度较大,如何有效管理这些员工、提高整体效能,就成了保险公司的管理难题。
而微信作为我们重要的社交工具,占用了我们绝大多数的社交生活,于是越来越多的保险行业领军机构,纷纷开始使用维信、社群、小程序等来开展业务、管理保险代理人,在管理效能和业绩拓展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第一,可以极大地提升管理效能、节约成本。
正如保险行业家徐斌分享过,他了解到的某保险公司通过微信,能够高效地管理超过23000名业务人员,大大地提升了公司的管理效率,节约了可观的固定开支。

面对日新月异的行业变化和复杂的客户需求,保险公司的日常培训也是需要代理人参加的重要的工作内容,而随着社群的便利性,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开始对保险代理人开展在线的培训工作。过去保险公司给员工提供线下培训,主要是以多人的大会场展开,后来很多公司会花钱,开发一个专门的培训app,但是前者需要多人参与,更无法掌控员工实际培训学习的反馈情况,后者开发成本相当高,并不是每家保险公司都有这个预算的。
但是在社群里,保险公司只需要安排讲师把培训课程上传至微课上,让代理人及时收听,回复收听情况,相当节约成本,而且也能帮助代理人做好时间管理,一边展业,一边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实现鱼与熊掌兼得。”
正如徐斌这样评价保险的“互联网+”:“因为不线上化,实际上我们公司管不到这些人,线上化以后可以直接管他们,这是具有非常大的战略意义。

很多人对于社群还停留在微信群的概念,其实不然,社群的组织形式是微信群,但是精神内涵绝不仅仅是微信群这么简单,社群本质上是一个文化传播的道场,在社群里,整个组织自上而下可以进行实时互动、情绪输出、结果反馈,极大地缩短了传统保险公司人员冗余、机构庞杂、文化传播难以上通下达的缺点。

在欣欣向荣的互联网保险行业,也是如此,在绝大多数保险代理人还在把社群停留在“微信群”的概念上的时候,人文保险团队已经开始构思,如何用社群矩阵改变保险代理人展业的方式、建立全新的保险销售理念和商业格局。
那么用社群的方式来开展保险业务,人文保险团队有哪些先进经验呢?
核心在于:一定要善用社群来打造保险经纪人的“个人品牌”,持续输出优质内容,高频互动,定制个性化服务方案,与客户建立长期互利的信任关系。
保险是一个特殊的产品,或者说是服务,保险有虚拟属性也有金融属性,再加上保险种类繁多、产品结构复杂,对于普通人来说,要想系统地建立对于保险产品的认知、选择的标准,最后购买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难度是很大的,再加上消费者在不同的生命周期,所承担的社会角色不同,对保险的需求也不同。

这个词在知识付费领域出现地多一点,在保险行业似乎还是个很新鲜、神秘的词汇,其实个人品牌或许在字面上看起来,会有点抽象神秘,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并不陌生,其实个人品牌就是代理人在客户心中建立起来的信任感。
而社群是搭建个人品牌、建立信任感最好的道场。社群是基于微信群的升级,也是一种全新的商业生态,保险代理人和客户,通过社群可以实现每天的实时互动、加深联系、输出内容、增加信任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