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不是乱给钱


扩大内需不能只把眼睛死盯着那些越来越难卖掉的房子,好钢用在刀刃上,大钱要砸向那些急需改善和加强的公共工程中。

捯饬钱塘江大堤的供给侧理论

 

/潘国尧

 

一条大江总有自己的文化,而这种文化体现得最充分的,都与江河两岸的背景息息相关。无论是黄河中下游河道变幻莫测的几千年传奇故事,还是长江中上游两岸河山的鬼斧神功,或者像澜沧江、怒江那样奔腾于崇山峻岭中的历史回响,都能使人震撼和赞叹。

那么钱塘江能以神马文化流传于世呢?很多人都会说:钱塘潮

是的,钱塘潮!

钱塘江流长不过500多千米(还得算上中上游的富春江和下游的杭州湾入海口部分大堤),流域不过5万多平方公里,国内十大河流排行榜上都没它的份,但因为有苏东坡“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诗句,钱塘潮也因此成为了天下奇观,顺带着,钱塘江也因此成为了一条著名的河流。

到过钱塘江的人,除了对钱塘潮的赞叹之外,钱塘江两岸,特别是观潮圣地海宁盐官至富春江口两岸的“百里钱塘”,同样印象深刻。

自明清以来,钱塘江大堤一直是神一般的存在,护佑着两岸成千上百万的良田和民众,“东南形胜,三吴都会”,自古钱塘富甲天下,之江两岸江堤的作用不可小觑。

钱塘江对于浙江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如此重要,历届政府对江堤的治理也一直当成重中之重。世纪之交,因为工程质量问题,钱塘江管理局曾被司法部门严肃查处,抓了好些人进去,原因似乎是偷工减料。

但是判断一个跨世纪工程是不是豆腐渣,关键还是要看效果。20年来,因为全球变暖,海水倒灌江河的灾害是愈演愈烈,钱塘江大潮也是一年更比一年高,但两岸大堤似乎还是用得着固若金汤这个词。

公平地说,与98洪水九江大堤上那些超级豆腐渣相比,钱塘江大堤还是值得信赖的,这从杭州下沙段江堤的一些工程细节的处理上可以得到印证。

钱塘江杭州下沙段江堤,如果光从堤面的画风上看,很好地把实用价值和审美趣味结合在了一起。如果从一个首次前往观光的游客角度,站在江边,是很难将这条用黑红蓝三色塑胶颗粒铺就的堤面与一条拦截潮水的功能性大堤联想到一起的。即便是在北京,恐怕也就是奥林匹克公园里才能找到这样美丽的行道吧?

事实上,两年前,杭州女子半程马拉松(简称“杭马”)组委会就把赛道从美丽的西子湖边上给搬到了这条更美丽的钱塘江大堤上。一般说来,西湖作为一个国际旅游城市的名片,已经被世人广泛认可,在西湖边组织万人瞩目的女子马拉松,那是名至实归的。

但是现在,踏着钱塘潮韵行进在风光如画的大堤上,一种豪迈之情完全颠覆了江南名园的婉约清丽。

大堤可不止是中看,也绝对是中用的,十几米的堤坝,相当于五层楼的海拔高度,从混凝土基础到堤面的钢管栏杆,仅从场景上看,只能用两个字来描述,那就是:结实!

而从堤坝旁边一长溜人工移栽的香樟树上可以看到,这些树龄都在十年以上的名贵树木,每颗树都顶得上一辆普通乘用车的价格。不得不说,杭州这个城市是真的有钱,如果百里钱塘两岸堤坝上都植遍,怎么也得花上两三个亿的人民币吧?

     还有大堤下原先围垦滩涂时用来灌溉盐碱地的淡水河,蜿蜒数百公里的网格状小河上,除了两岸精心修剪过的绿植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河面随处可见的塑胶浮子,光从河两岸堆积如山的材料上看,这些民生工程的投入是相当大的。大到什么程度呢?任意一款创新的塑胶制品,给它几十公里的一段内河,就能拯救一家规上塑胶企业。所谓供给侧改革的精髓,恐怕就在此吧。

千年工程,质量第一。但大堤的精妙之处还不全在此。钱塘江大堤不仅仅只是结实和有审美价值,还得体现天下第一潮的文化底蕴。

上文提到,钱塘江之所以能成为一条堪与国内十大著名江河媲美的大江,是沾了钱塘潮的光。

所以如何充实潮文化的内涵,就成了堤塘管理部门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

漫步钱塘江大堤,几乎每一处的细节上都捎带着“潮韵”。

堤坝的护栏墙是纯混凝土浇筑的,靠近堤面的一侧再覆上整块的大理石,两岸百公里的护栏,这样的大理石绕一圈得用掉多少?怎么算都得花去上亿元的投入吧?虽然这跟高铁和高速公路每公里就达上亿元的投入无法相提并论,但对于天然石材或者石材加工企业而言,这个订单绝对不是个小数目吧?

有游客一边漫步三色塑胶颗粒铺就的堤面,一边慨然长叹道:也不知是哪个包工头几辈子修来的福分,这一圈大理石贴下来,轻轻松松就为后世几辈子留下一笔巨款了。

     当然这圈大理石不能让它都空着,要不贴这么贵也就没多少意思了。

杭州有个中国美院,区别于中央美院的是,这个国家级的美院,并不以培养正经八百的艺术大师为己任,而是侧重于培养工艺美术方面的人才。所以杭州这个城市的涂鸦艺术在国内诸多一线城市中也是首屈一指的。把地铁围护栏当绘本,在建筑工地围墙上以动画替代各种口号,这些好像都是杭州的首创。

百里钱塘江大堤岂能让这上好的大理石护栏面空着?于是,蔚蓝色的海浪,富春江两岸的桃花,翠绿欲滴的江南山坳,江边打鱼人家的粉墙黛瓦小渔船,憨憨的村夫,豪气干云的渔佬儿,高耸的古塔,江边的采茶女子,直至抱着木头救列车的守桥卫士等等,都成了这圈大理石绘本上的主题画。

这些护栏上喷上去的工艺画,“中标”的广告公司也能毫不费力地赚个几百万吧?最关键的是,那些指着一辈子涂鸦的艺术家们不也找到了一块快意的画布吗?

 

世纪之交,说钱塘江大堤存在工程质量事故的检察官们扒开大堤下的混凝土,发现里面并没有沙石之类的填充物,就抓了几个当事人进去,但这几位爷好像很快就放了出来,因为堤坝本身足够坚实,贴近水面的部分,也真没有必要抛石塞土大折腾一番,否则,动不动就是上百公里,这账算起来费事,出去的可都是纳税人的钱呢。再说,那会儿也没供给侧改革吧。

事实是最好的法官,单从下沙段这些结实的堤岸经历了20年各种风浪侵袭而从没出过啥幺蛾子的事实看,所谓的工程质量问题也许真的是子虚乌有吧?

千年大工程,花些钱是应该的,说实话,在工程中贪点钱,在腐败成风的一个时间段里,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吧?贪了钱,又把事办砸了,毙一千回都不解恨,但如果贪了钱,至少20年工程不出事,也还是说得过去的吧?

名声在外,就一定会招来一众天下游客,管理不好就要出大事。前些年,就有不听话的观潮游客挑战潮头,死了好几个人,这使得堤塘管理部门意识到,堤坝除了实用、好看、有文化,在堤坝上观潮的人还得讲究秩序和规矩,否则再好的堤坝也拦不住作死的人。于是,在十几公里的江堤上,这样的宣传栏配多媒体反复不断的播放,每隔百把米都能看到和听到。

在下沙段江面,加强观潮管理,保证不再死人,成了管理部门日常工作的重心。从全线视频监控,到值勤点和巡逻车的交叉管理,真正做到了万无一失。

正值江南冬季绿化堤坡的最好时节,好多附近的村民在给大堤内侧的坡面整理播撒种子的土壤。这些下沙滩涂最早的围垦者们,如今都是花甲年纪了,虽然每天只拿区区一百块钱的工资,但他们依然勤勉而执着地挥锄劳作着,对他们而言,自己亲手围垦的土地上,始终顺延着自己年轻时的情怀。

他们也曾年轻过,也曾奋斗过,给子孙们留下了近百平方公里的围垦沙地,相当于3个澳门的面积。现在他们老了,但是还扛得动锄把。现在,在自己亲手垒起来的堤塘上,每一锄下去,都会浮现出一个向饥荒要粮田的故事。

把供电线全部用PVC管装起来埋入堤下,堤面就没了密密麻麻的输电线路干扰游人的视线。不得不说,国际旅游城市的规划设计者们既懂得美,也赶得上材料革命的潮流,这16公里江堤的管线化改造工程,客观上推动了浙江管道企业的发展。

所以扩大内需不能只把眼睛死盯着那些越来越难卖掉的房子,好钢用在刀刃上,大钱要砸向那些急需改善和加强的公共工程中。

比如这钱塘江边的大堤,它拦截的是滔滔江水,保障的是沿江两岸数千万百姓的生命财产,传承的是自明清以来数百年内浙江沿海民众与自然抗争的优良传统。 

守好这道大堤,保证钱用到位,事做到点上,这应该是世代子孙的天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