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第四十九章:何谓“圣人常无心”?
《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原文: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对于“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不宜用儒家的“民本”思想来阐释,不能解释为“圣人,想百姓之所想,以百姓之需求为自己的需求”。“圣人常无心”的意思是:如同第四十三章所阐述的,“道”对于万物,并不主动作为而只是承载。圣人,也应秉持“并不主动作为而只是承载”这一特性来统治社会。所以。对于“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更合理的释义应当是:得道的统治者并不是事先明确统治行为,而是了解百姓的行为意愿之后,相应地因应并承载之。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的含义是:得道的统治者所设定的承载机制,不仅能够促使“持有顺应自然理念者”和“不持顺应自然理念者”,都朝着顺应方向行为;而且能够促使“持有显示真实信息理念者”和“不持有显示真实信息理念者”,都朝着“显示真实信息”方向行为。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的含义是:百姓往往受到外在的影响而形成并非其本意的欲望,以“道”统摄天下者,引导百姓尽可能回归到最本真的需求,而去除那些非本真的欲望。
本章的哲学意涵:以“道”治理社会的统治者,并不会主动为社会成员设定其发展方向和行为准则,而是其系统性机制中,具有应对不同群体不同意向的因应机制,对于顺应“道”的意向,有其相应的因应机制,对于未顺应“道”的意向,也有其相应的因应机制,这些机制的目标都是符合“道”的原则,也具有促进相应群体回归到顺应“道”的方向的作用。
转摘自《<道德经>新识及其生态文明启示》,钟茂初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19年版https://item.jd.com/12623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