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纪录片《中国》 第2集《众声》有感)
文/周涧
孟轲是中华儒学思想的后继大家,他将先师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以“第二传播”的方法论进行发扬光大,形成了与孔子齐名的“孔孟之道”。
以仁爱苍生、和谐天下为内核的“礼乐”主张,是孔子原创的儒学文化 IP,孟轲将其继承并创新发展为以民贵君轻为内核的“仁政”主张,使中华儒学思想更加丰满和更加有益于社会现实。
一个族群的精神生命在于主流文化,而主流文化的承袭与延展在于持续传播。
在没有了孔子的战国时代,孟轲以满腔的热忱和自觉的使命感扛起了儒学传承大旗。
传承之要,在于传播。深知传播价值的孟轲认为,一个人若不大声疾呼,就没有人能听到他的见解。在百家争鸣、众声喧哗、天下士人云集的齐国稷下学宫论坛上,孟轲激扬发声,气势夺人,力辩群雄,据理为儒家学说争主流地位。
为宣扬儒家学说,孟轲仿效先师孔子,八方游走苦寻明君,开办学堂授教弟子,虽艰辛而无悔。
传播,不仅需要言辞的声音,更需要笔墨的印记,而唯有笔墨的印记,才能让儒学思想扩至更广范围和流传更久世代。
于是,孟轲与其弟子将自己关于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的思想观点整理写成一本书《孟子》。《孟子》的成书,与后来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纂的《论语》,合并成为后世儒家必修的“孔孟之道”。
孟轲用传播的力量弘扬了儒家学说,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人生名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