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政策贵在科学精准与落实


 宏观政策贵在科学精准与落实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科技发展突飞猛进,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但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在某些关键领域依旧存在被其他国家“卡脖子”的情况,导致行业发展处处受制,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实现及综合国力提升。此外,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这更要求我们严密防范化解各种风险挑战,尽早解决“卡脖子”问题,把技术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回顾2020年,研判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到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再到科学部署“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应对风险挑战的科学化水平,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展现了对宏观政策娴熟高超的驾驭能力,为我们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实现化危为机,宏观政策贵在把握好时机、节奏和力度。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要继续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不急转弯。同时,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递进深化,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向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都对宏观政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精准施策是形势所需、大势所趋,把握这个基调,宏观政策就能够有的放矢,克服粗放式管理问题,在正确的方向上持续发力,有助于稳定市场信心和预期。

   宏观政策贵在科学精准,尤其要把握好“中庸之道”,不搞急转弯、大波动。要用好宏观政策工具箱,特别是财政和货币两大宏观政策工具,既注重总量改善,也注重结构优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在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科技创新、收入分配、地方债务风险等重点领域精准发力。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稳杠杆、防风险,尤其要加强对科技创新、中小微企业等实体的“精准滴灌”。

   宏观政策重在落地见效。明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要用好宝贵时间窗口,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不断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要配合好“八项重点任务”,在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发力见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要强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金融监管政策之间的协调,发挥宏观政策、微观政策的整体效应。

   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只要我们坚决贯彻落实关于经济工作重大决策部署,保持发展信心和政策定力,不断提升宏观治理水平,就一定能在“十四五”新征程迈上高质量发展的新台阶,创造新的更大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