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IM俐钜创新总经理兼首席创新官 詹长霖
时间和时间不一样,一个小时和另一个小时不一样。我们没办法完成那些本来最有价值的工作,即那些需要思考和专注的工作,那些对公司和我们个人都很重要的工作。这是深度工作一提出来就被广泛关注的原因。
在工作中,我们普遍发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我们没有办法深度的工作。信息极度发达的今天,我们的时间被搅成了各种碎片,手机让我们时刻都处在被打扰的环境中。即便没有铃声与提醒,手机也深嵌在我们的大脑中,我们总是想着去摸手机。也许大环境的改变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对于企业中重要的岗位,我们发现有各种事情需要沟通交流,一天下来,身心疲惫,但是好像却没有做什么,长此以往,对企业对个人发展都会大幅度降低效能。
卡尔·纽波特说:“如果你不产出,就不会成功,不管你的技艺多么纯熟,天资多么聪颖。”
所以我们不是为专注而专注,我们也不是为刻意练习而刻意练习,我们每天安排时间来深度工作不是为了锻炼耐力,我们是为了有产出、有成果。只有做出杰出的成果才是真正的高效。
纽波特给我们列了一个深度工作公式:高质量工作产出=时间×专注程度。但我觉得他这个公式还缺了一个要素,那就是优秀的工具。加上工具之后,在纽波特的深度工作公式基础上,我们扩展出一个新的公式:
工作成果=工作时间×专注程度×有效工具
这个简单公式包括了四个要素:
第一, 这样的工作成果,只有靠深度工作才能完成。
第二, 它需要我们投入足够多的时间。
第三, 它需要我们专注地工作。
第四, 如果有好的工具,你的工作产出可以大幅提升几倍甚至十倍。
这里推荐一种高效工作的方法,这种方法都是由瑞典的史蒂夫·诺特伯格推广开来的,单核工作法:每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时间段,只专注于一项工作任务。
在时间上,单核工作法的要点是,任何时间你都可以开始专注工作,也即进入它说的单核工作时间,要求是,你要一直工作到下一个整点或半点,也就是下一个分针处在垂直位置的时间,时间段间隔要超过25分钟。
单核工作法遵循的基本假设是:
第一个假设是,一个人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的学习或工作时间,以30分钟左右较为合适。短了,你可能还没进入状态时间就到了;长了,你的大脑可能已经很疲惫,需要休息。
第二个假设是,在一个这样的30分钟左右的工作时段里,只做单一任务,只有一个非常小的关注点。
大体步骤为:
第一步是准备阶段,对工作任务进行拆解,将大任务变成一系列的细分任务;
第二步是专注工作时间阶段,进行一个又一个30分钟的专注工作;
第三步是回顾与总结阶段,对时间的使用进行回顾,看看有什么可以改进的。
为了更好地对较大的工作任务进行拆解和回顾,在工作中,可以自己做一份“深度工作任务时间记录表”。
除深度工作任务时间记录表之外,还有一些小技巧,让大家更容易进入专注工作状态。
第一个小技巧是,把大任务拆解成一系列三四个小时就可以有成果的小任务。由于小任务容易完成,人们被马上可以做出来的成果吸引与激励,会自然地安排出更多的专注工作时间。
第二个小技巧是,先做最复杂、最难的部分,这些部分通常需要最高的专注度。比如写一个报告或PPT,把草稿大纲从0到1写出来是最难的。一旦我们完成了最难的部分,即有了草稿,就很容易再找出比较零碎、精力不是最好的时间去填充每个部分,去润色内容、修改格式。
第三个小技巧是,每次做完一个部分之后,不要立刻停下来休息。每次做完一个部分,往往是人的大脑最兴奋的时刻,这时,更好的选择是,把下一个部分的开头工作准备好,然后再停下来休息。
要专注地工作,每个人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卡尔·纽波特总结了四种和深度工作有关的节奏模式,借用这个分类,我们可以观察自己的专注特征,看看哪种适合自己。
第一种模式叫“禁欲模式”。
禁欲模式,就是让你无欲无求,将所有干扰都屏蔽了,没有网络、没有手机、没有微信、没有微博。这种模式是,在工作时强制性地排除所有的干扰。但这种方式只适合少数可以独自工作、不跟其他人互动也可以做出巨大的贡献的人。
第二种模式叫“双峰模式”。
这种方式的做法就是,在两种工作生活模式之间切换。著名心理学家荣格采用的就是这种工作方法。
所谓双峰模式,就是一放一收。对荣格来说,在苏黎世大都市里,他是“放”,启用的是工作狂模式,而到了乡村小石屋,他是“收”,用的是思考与写作的模式。收与放,对于他的心理学成就都非常重要。
身为忙碌的现代人,在工作中,我们可以采用一种迷你的双峰模式。比如,在有需要时,我们可能每天早点儿去办公室,但跟同事们说好,午饭前要做某项重要任务,请他们别打扰。这样,我们在上午可以做一些需要排除干扰、保持专注才能做的事。
第三种模式叫“节奏模式”。
简单地说,节奏哲学就是每天安排出固定的时间段,形成自己的时间安排的格式,用来每天持续不断地深度工作。
这种节奏模式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比如你有深度工作任务要做,就可以考虑每天提早一个小时到办公室,充分利用这多出来的一个小时,又或者准备好简单的午餐,每天中午躲到会议室专注工作一个小时。这里的关键词是“每天”,有助于我们形成惯例、积少成多。
一般来说,节奏模式是适合多数当代人的专注模式。但可能还有的人说,我太忙了,每天连轴转,那么你也许可以试试第四种模式。
第四种模式是“新闻记者模式”。新闻记者模式,是从写出了《爱因斯坦传》《史蒂夫·乔布斯传》的著名记者沃尔特·艾萨克森的工作方法里总结出来的。
在忙碌的记者工作之外,他怎么还能写出多部传记呢?艾萨克森厉害的地方在于,只要他有哪怕20分钟,他就能立刻专注地工作,去写自己正在写的书。
除了可以快速进入专注状态,他的秘诀还有:他对传记的写作工作进行精密的计划和工作拆分,保证可以每次哪怕只有20分钟也可以完成一点。一次推进一点,累积起来就完成了一个个大项目。
我们是享受过互联网工具带来的便利的一代人(当然也受到它的干扰),我们也感受到互联网工具的持续进步,因而借用“工作成果=工作时间×专注程度×有效工具”这个公式来修炼自己的专注力,我们除了关注工作时间、专注程度,也应该把一部分精力放在掌握工具尤其是复杂的工具上,工具是可以使工作成果得到最大倍率改进的决定因素。
以上高效能工作的方法技巧,希望能对忙碌工作中的你有所帮助。其实,成果比方法更重要,当我们想提高自己的专注程度时,我们同样应把注意力放在公式的左侧,去关注工作成果,即产出。
文章来源:身边的经济学,文章已作部分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