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超凭什么可以让自己一介文儒书生成为绝代拓疆勇士?


 

观纪录片《中国》第6集《视野》有感)

文/周涧

       东汉时期,出身于显赫儒家门庭的班超,本可以像哥哥班固和妹妹班昭那样,安心承袭家父未竟撰史遗志,静居庙堂,潜心作著。然而班超其志向并不在默守案牍与笔墨作伴,厌倦于自觉平淡无所作为的兰台令史生涯,他决然弃笔从戎,在已逾不惑之年随军出征西域。因智勇兼备,后由征战兵卒的角色转为联谊使团的领队。

       正是这一角色的偶然转换,成就了他拓疆定远的必然英武人生。

       出使西域,凶险四伏。初入鄯善国夜袭匈奴使团,仅凭37人的孤勇之伍,以少胜多,一战定局。树立了汉帝国国威,更自此拉开了他在西域30年传奇岁月的序幕。

       西域之旅,漫漫30年人生长路,备遭艰厄,班超以壮年竭忠孝于广袤沙漠,徙远途于50余国,以猛士与善使的双重角色,以武立威,以情抚心,为平定西域,促进汉朝与西域各民族间的团结与融合,同时延展汉帝国更宽广视野,在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人生华章。

       班超凭什么可以让自己一介文儒书生成为绝代拓疆勇士?

       其命运之因,应归缘于他的个人性格和人生经历以及他的心志抱负。

       儒家士族出身的班超,自幼虽受儒雅家风的熏陶,处世拘于礼束,但他内心却孕蓄着不安本分的破格之念。

       30岁时,他敢于激情上书汉明帝,为蒙罪入狱的兄长班固呈词洗冤。

       42岁时,他敢于豪气仗剑走西域,为中断疏离的民族交往倾情续缘。

       与普通的文儒书生不同,整整十年皇家图书馆的奏章与典籍的管理与抄写,博览群书,近观时政,升华了他以国为重、胸怀天下的精神气度,也修养了他过人的胆魄与果敢的决断。

       由此可见,人生之大成,绝非凭空临降。一定是由性格的禀赋和经历的积淀以及心志的所向,再加上时势背景的因应等综合因素而凝结铸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