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舟共济,司马睿与王导特殊的君臣之谊见证中华礼义之德


 

(观纪录片《中国》第7集《南渡》有感)

文/周涧

       司马睿是晋朝皇室后裔。王导是魏晋名门琅邪王氏的才俊。二人同岁,交往友好,互为知己。更重要的是两人志向趋同,抱负一致。

       公元307年,北方战乱,混局一片,西晋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王导向琅琊王司马睿进言另谋图兴之途。于是沿长江同舟南下至建邺(今南京古称)。在此落脚后,王导广络士族人脉,尽心辅佐司马睿站稳根基,合力开创了延脉晋朝的东晋时代。

       作为东晋开国皇帝,厚义重情的司马睿没有忘记王导为江南帝国基业所作的辅佐努力,虽年岁同庚,但司马睿仍尊称王导为“仲父”(古人称父之弟为仲父),并诚邀王导与自己同坐御床接受群臣朝拜。而深知礼度分寸的王导又岂能让自己的虚荣破坏世代朝纲,伏拜苦辞不受,坚决婉拒了晋元帝的美意。司马睿还是信守“同舟共济则同利共享”的内心承诺,以加封职位、赋以重权的方式感恩,开启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

       晋元帝永昌元年(公元322年),琅琊王氏枭雄,东晋王朝权势最炽、手握重兵的王敦,图谋篡权,在武昌起兵发动叛乱,直扑建康帝都。

       作为王敦堂弟的王导深感自责,愧疚于官居高位的自己未能劝阻住家族逆子犯上之举,他脱下官爵朝服,向晋元帝请罪。

       面对自幼相识、32岁时一同南渡共甘苦的挚友与忠臣的痛愧,司马睿消释了猜忌与迁怒,不但没有降罪,还下诏将自己任安东将军时的符节授予王导,以表无悔的信任。

       王导不负皇恩,在司马睿因“王敦之乱”忧愤离世之后,继续不懈辅佐两代皇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人评价王导为“东晋之父”,实不虚言。

       在中国王朝兴替的历史演进中,君王登基后卸磨杀驴,下臣权重后逆反篡位的故事,不绝于耳。但司马睿与王导特殊君臣之谊的故事,见证了中华礼义之德的弥足珍贵。

       礼义者,礼法道义也。礼义是自春秋以来中国儒学所主张的核心思想,它既是一种文化学说,更是一种文明德行。

       然而在现实的利益面前,显露人性丑恶的见利失礼、见利忘义的行为,比比皆是。所以,凡处世恪守礼义者,是值得敬崇的。

       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魏源所著《圣武记》曰:“有国家者,礼义以为防,城郭甲兵以为固。”说的是,一个国家的社稷江山,是由文化的礼义和军武的甲兵共同防固稳定。司马睿与王导对礼义之德的恪守,在国家立灭频仍、王朝迭换急速的烽火乱世中,延续了东晋百余年的国寿,便是无争的史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