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皇帝萧衍强推佛教在中国兴盛的功德为何达摩佛祖不认


 

(观纪录片《中国》第9集《佛变》有感)

文/周涧

       佛教,源自西土异域的印度。自西汉末年、东汉初年传入中原,就在中国大地逐渐演进发展,并形成中国本土化的思想体系和行为模式。

       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中,不得不提到一个重要人物,他就是南梁王朝梁武帝萧衍。

       其实,萧衍对儒、佛、道三教都非常崇信。他在每逢吉凶征讨等大事上,经常询教于著名道教宗师陶弘景。在儒学体悟造诣上,亲自编撰过《孔子正言》和《五经讲疏》等著作。但他对佛教的痴迷程度,远甚于儒、道。

       人称“菩萨皇帝”的萧衍,在建康城的皇宫旁修建了一座雄宏的寺庙,名为同泰寺;并让寺庙对着皇宫的方向开了一道门,名为大通门。而他自己,取法号“冠达”,并经常以皇帝与僧人的身份互换,多番屡次从皇宫进入寺院,不理朝政,打坐念佛。而每一次出庙,还得要下臣从国库拿出10亿钱赎身。

       早在萧衍登基两年后,他就颁布《舍事道法诏》,昭告天下自己皈依佛门,并将佛教定为国教。把信奉佛教的个人选择,用一册诏书变为国家意志。

       梁朝立国11年后,萧衍又颁布诏令,要求寺庙僧尼们一律不得饮食酒肉,改吃素食。面对僧众的反对,他推出自己写的《断酒肉文》,引《大般涅盘经》及其他大乘经典为据,强调:佛经提倡以慈悲为怀,就应该不吃任何肉食,这样才能不堕入地狱。为了强力推行“禁断酒肉”的诏令,他断然以皇权立威:违者依照国法治罪。

       从此佛教史上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现象,即汉传佛教徒不吃肉,只吃素。祭祀活动,也由传统习俗宰杀 牛、羊、猪做祭品,改为替代以水果、蔬菜、面食做祭品的素祭。

       随后,萧衍亲自主导由得道高僧、皇室成员以及社会名流组成的建康教团,相继推出系列佛教戒律,将儒家的仁义孝道和忠君爱国思想,纳入佛教中国化的发展中,作为兴邦安民的重要政治手段。

       一套与儒家仁德思想相融合的佛教观念与行为规范体制,以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新风尚,开始从南朝延继后世。

       在萧衍运用皇权之威的强力推动下,崇佛、信佛之风在整个南朝弥散开来。建造的寺庙很快就接近了三千座,仅在建康国都之地就有近五百座。僧侣超过十万,几乎每10人中就有一位僧人。

       外来的印度佛教在中国本土风靡兴盛的同时,萧衍执政的南梁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皇朝续存了48年之久。

       然而,菩萨皇帝萧衍强推佛教在中国兴盛的功德,却并未得到达摩佛祖的认同。

       传说从西土远尘东来的印度高僧菩提达摩,渡海到达南中国,萧衍和达摩曾经缘面,两人之间有过一场对话。

       萧衍问达摩:我自登基以来,建立寺庙,撰写经文,塑造佛像,供养僧尼,实绩多不胜数。请问大师,我所做的功德如何呢?

       达摩回答:并无功德。人天小果,有漏之因,本为空相虚影而已。

       佛祖言意,所有的实相皆为虚无,无须刻意所为。求与不求,皆为一空。

       事实上,达摩佛祖的回答,也印证了一代帝王萧衍“有善因而无善果”的命运结局。

       在世俗的利益面前,梁朝帝国的臣民并未因佛教戒律的驯化而变得人心温善,甚至连萧衍的至亲和施恩的落魄者都相继背叛。

       宠爱有加、视如己出的养子萧综,背弃南梁投奔北魏,改名断情。

       同胞的六弟私通萧衍的亲生女儿永兴公主妄图谋逆篡位,并欲在萧衍斋戒时行刺弑君。

       曾经收留落魄的东魏投诚将领侯景,背信弃义率兵攻破皇城拘禁萧衍。时年86岁的萧衍在被断水断食后,饥渴而死。临死前,他想讨喝一口蜂蜜水都没能如愿。

       弥留之际,萧衍发出了一声最后的了悟叹息:自我得之,自我失之。

       世间之事,得失无常,兴衰有时。该来的总会要来,该去的总该要去。

       萧衍,这位菩萨心肠的菩萨皇帝,一生痴迷佛法,自身却无缘“善有善报”的佛法因果义谛。

       佛变,佛变,宇宙之大,并非万物皆变。天道中总有些恒定的规律,不以人的求变意志而被改变。萧衍人生结局的悲剧,或许正是他自恋于功德的“佛变”,破坏了恒定守则。

       万物一切自来,一切自去。信者则自安,疑者则自误。端赖一个字:觉。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