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泰授权苏绰制定的《六条诏书》以民为要的治国之道


 

(观纪录片《中国》第10集《关陇》有感)

文/周涧

       关陇(陕西关中与甘肃东部)为西魏王朝疆域。虽坐皇位者,为世袭登基的北魏孝文帝元宏之孙元宝炬,但实际朝政专权者,却是出生于鲜卑家族的年轻武将宇文泰。

       南北朝时期,东魏与西魏连年相杀,战事不断。由于西魏势力弱小,屡战屡趋颓势。久历戎马征战之苦的宇文泰省悟:以孤武胜武,只能胜一时,而文武合力,才能胜长久。

       为图强国,宇文泰力邀汉人精英,组建高素质的的关陇军政贵族集团。其中对汉人儒生苏绰尤为倚重,任其为大行台左丞,参与决策机密大事,拟订改革制度。后又授其为大行台度支尚书兼司农卿官职。在二人互信共政的岁月里,宇文泰甚至放心地将内政大权交由苏绰自断打理,而他自己则无后顾之忧地在外征战疆场。

       宇文泰对授权苏绰为改革制度所拟订的《六条诏书》倍加欣赏和高度重视,不仅自己将“治心身,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六条18字,立于座右铭记,更令百官习诵,规定不通六条者,不得为官。

       全文4000余字的《六条诏书》,主旨纲要分为六条,每条3字,共18个字。意涵深刻,简明易记。类似于当今时代国人所熟知的24字“核心价值观”概念。

       而将其展开阐释,条条都是对民生的重大关切,对民情的细微体恤,对民心的温情感召。

       第一条,治心身:治民先治吏。要求为官者首先要内心端正,以身作则,做百姓表率。躬行仁义、孝悌、忠信、礼让、廉平、俭约的德行。以德促廉、以廉立威,方能使民众“以其人畏而爱之”。

       第二条,敦教化:以慈爱、和睦、敬让教化于民众,使百姓人心向善。民风“淳和则天下自治”。

       第三条,尽地利:鼓励生产,富足衣食,土地各尽其用,农桑各得其功。循四时种收,防民受饥寒。谨记“令民废农者,是则绝民之命”的祖训。

       第四条,擢贤良:不受门第限制,广泛选拔贤德人才。以志行向善者为首要考核标准,明确“置臣得贤则治,失贤则乱”的治国铁律。

       第五条,恤狱讼:要求公正审判刑法案件,“有疑则从轻,未审不妄罚”。为避免错杀无辜,“宁滥舍有罪,不谬害善人也”。量刑也应遵循“夫人者,天地之贵物,一死不可复生”的善念。宽严并用,对确实属于深奸巨猾、悖乱人伦者,可判重刑,杀一利百。

       第六条,均赋役:平均赋税徭役,体恤百姓生产艰辛,关照小商聚财不易。课税之时,“斟酌贫富,差次先后”,“若斟酌得所,则政和而民悦;若检理无方,则吏奸而民怨”。告诫各级官员“不存恤民之心,皆王政之罪人也”。

       总之,《六条诏书》所言之义,概括起来只有4个字:以民为要。

       一千多年前封建王朝的西魏执政者,能够有如此清晰明确的仁政纲领,实属难能可贵。它无可辩驳地说明了,更遥远的周礼时期,先王之道“礼之用,和为贵”仁政治国理念的顽强生命力和普遍适用性。

       值得后人研究的是,作为治国之道,《六条诏书》只单纯针对当政官员提出政令,将其作为指导和约束全体官员的行为准则。

       君贤德则吏有群贤,政清明则国能昌兴。民心的向背,是根据君王施政的善恶而选择。

       《六条诏书》施政纲要,是西魏执政集团推出的,一套符合自身以文强武立国需要的精神理念核心价值体系。它以儒家学说为根本,结合了各家学派的主张,并综合历代经验和西魏的现实,除弊革新,旗帜鲜明。成为促进西魏朝野精诚团结,蓬勃向前的精神力量。

       事实上,经过宇文泰与苏绰统帅的关陇军政贵族集团的励精图治,原本弱小的西魏,扭转了一直以来的劣势,最后以顽强军民合力,顶住了东魏最后一次且时间最长的大军进犯。

       此时,关陇集团统治下的西魏,以稳固的国基,不仅把控着关中的战略要地,还控制了富庶的蜀地,俯视天下,进退自如。

      未来新时代破晓的黎明正在缓缓临近。

       而《六条诏书》的精神要义,也被后世研究者称之为“开启隋唐盛世的思想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