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乡村振兴道路,没有现成经验可循、没有过往样本可抄,是一项开创性的战略工程。观照当下乡村现实情况,我们不得不承认,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低效粗放增长模式等因素长期存在,我国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出现乡村人口流失、环境污染、治理失序、文化割断等问题,一些地方土地撂荒加剧、乡村凋敝加重,这已严重影响乡村持续、健康发展。面对这些问题,在新的发展阶段,乡村振兴绝不是单方面地接受工业的反哺、城市的带动;乡村本身有它独特且越来越弥足珍贵的价值,发掘这些价值,展现这些价值,丰富这些价值,乡村完全可以在现代经济体系和现代生活图景中占据重要位置。
一、“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应聚焦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融合
1、加快推动乡村传统产业提质增效
统筹调整种养殖产业结构。有序调减非优势品种种植和养殖,加快发展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牧渔结合的现代农业。一是科学确定调整方向,选择农民接受程度高、种养模式成熟、技术可行、产品品质优良和经济效益 好的品种推广种植,引导农产品生产从产量增加向质量提升转变。二是合理设定调整目标,扎实推进。三是做好重点区域建设布局。科学确定特色农产品种养基地和核心区域,完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配套,改善种养环境和条件。
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加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推进以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产业链为基础,集科技创新、休闲观光、配套农贸生产和制造融合发展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努力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增强农产品品牌。深入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创造农业品牌营销,深入挖掘农耕文化价值,推动“文化+技术+平台”与品牌营销深度融合。
2、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发掘农业新功能新价值。延伸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发挥企业、科技园区和农业园区等部门科研和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产业发展,促进产业附加值增加。深入发掘农业农村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功能价值。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进乡村特色产品、生态景观、历史文化等价值和功能融合,形成地方乡村产业发展新的亮点和消费热点。
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发挥“互联网+”的带动作用,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创新农产品电商消费模式,积极对接引进电商平台、物流企业等专业运营公司,带动组织农 民和农业经营主体生产,完善农业物流体系和产销体系。发挥“旅游+”带动作用,推进休闲农业、科普体验、红色旅游等乡村旅游项目建设,促进传统乡村旅游业态升级。充分利用农村土地、闲置宅基地、闲置农房等资源,开发建设乡村民宿和养老基地,丰富乡村旅游服务业态。
打造新载体新模式。运用发挥好农业产业园区、农商产业联盟和特色小镇等平台载体,将科学技术、商业运营、资金等要素与乡村业态融合,是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促进机体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增强特色产业竞争力。发挥农业特色小镇的重要集聚作用,融合农业特色产业、旅游、文化和社区服务等功能,使特色小镇成为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联结乡村与城市的重要载体。
3、完善现代农业发展支持体系
推进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提升农民合作社发展质量,鼓励发展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小农户参与的产业化联合体。强化科技装备支撑,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信息化融合,推动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转型升级。加大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育和支持,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通过研发合作、技术转让、技术许可和作价投资等方式,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科研人员到乡村兼职和离岗创业,探索其在涉农企业技术入股、兼职兼薪机制。积极探索农业保险支持模式,鼓励地方保险金融机构、农业部门联合设计多层次、可选择、不同保障水平的保险产品。构建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民参与程度。创新收益分享模式加快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土地流传+优先雇佣+社会保障”“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完善涉农股份合作制企业利润分配机制,明确资本参与利润分配比例上限。强化政策引导扶持。更好发挥政府扶持资金作用,强化龙头企业、合作组织联农带农激励机制,探索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户数量和成效作为安排财政支持资金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应聚焦民生保障和公共事业建设
1、稳定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拓宽和稳定农民就业渠道,发展富民乡村产业,把农业产业链延伸的增收收益和就业创业机会尽量留给农民。稳定农民工就业,结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建设,鼓励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吸纳农村劳动力务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完善乡村就业服务,加强就业援助。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细化落实路网结构、实施道路加宽、路面养护、危桥改造、道路环境改善、完善停车场建设等重点任务。改善农村地区出行条件。加快评估乡村旅游区域潜力,合理布局开通旅游客运路线,完善乡村慢性交通系统,打造特色骑行路线和绿色步道。推进农产品电商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骨干网络,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夯实乡村振兴水利基础。构建农村现代能源体系,优化农村能源供给结构,大力发展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因地制宜开发利用水能和风能。推进能源消费升级,大幅度提高电能在农村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积极稳妥推进散煤替代。大力发展“互联网+”智慧能源,探索建设农村能源革命示范区。夯实乡村信息化基础,深化农业农村大数据创新应用,推广远程教育、远程医疗、金融服务进村等信息服务,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推进网络安全工作。
3、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
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合理优化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布局,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推进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提升基础性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深化农村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改革,增强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倡导优生优育。
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能力,建立具有综合服务功能、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机构,优先保障村集体建设用地用于养老服务。
加强农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建设自然灾害预警系统,科学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大力推进消防设施、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乡村抵御各类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