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东第一祠:红安吴氏祠堂,国家级的"大熊猫“古建筑,风水太美!
曾祥裕 曾海亮
(温情 提示:为确保弟子和易友身体健康,原定2月21日的杨公古法学习班,改期至 3月29日!
望已订机票和火车票的学生请改签至3月28日前来赣州报到!
联系电话19907975916,微信号13766307454)
曾祥裕风水团队在湖北红安,奔波多日后在酒店休息, 当地朋友聊天对我们说,我们红安为中国第一将军县,不仅有红色文化,还有国家级明清建筑如陡山吴氏宗祠,值得你们去考察!
我们一听是国家级的"大熊猫“古建筑,就来劲啦!“好呀,明天我们就去拜访!”翌日晨起,见窗外艳阳高照,赶紧下楼吃过早点,便驱车直往吴氏祠堂去。
从红安县城出发到八里湾镇东北的陡山村,约有二十多公里路。从八里湾镇到陡山村的路越变越小,弯道多,快到村口里,远远见到一棵高大的枫树身姿,枝叶茂盛,树下吴氏宗祠门上高高的牌楼异常醒目,翘起龙头鱼尾式的三层飞檐,像雄鹰展翅一样,映衬在蓝天白云下。
据吴氏家谱记载,此祠始建于清乾隆廿八年(1763年),同治十年(1871年)重修,现吴氏祠为光绪廿八年(1902年)新建。整个吴氏宗祠为砖木结构,共三幢,依次为观乐楼、正殿、寝殿。在观乐楼与正殿之间为前院,中有一棵两人合抱的桂花树,为清同治年间栽种,今已一百好几十年了,月桂飘香时,方圆十里都能闻到清香。
从古建筑保护角度来看,我们发现越是偏僻地方,如同遗世独立的世外桃源,越有可能保存好古建筑。
像吴氏宗历经几百年的风雨沧桑,躲过战乱的炮火和文革的破坏,依然巍峨挺立在鄂东大地上,见证了一个又一个时代的终结与开始。
中国大地上宗祠何其多,陡山吴氏宗祠有何特点?为何又称之为鄂东第一祠?这是我们所关心的话题。
当地老人向我们夸耀:“老祖宗救过朱元彰的命,后来朱元彰当上皇帝,给我们老祖宗封官加爵!”我们抬头看到牌楼正中悬挂着一笔力遒劲竖匾,上书“吴氏祠”,牌楼内还有一块横匾,上面同样也是龙飞凤舞的四个字:“家承赐玉”,大约指的是朱元璋为这里题字的事。
相传,公元1354年,朱元璋在红安县八里湾镇内与陈友谅有过一场恶战,朱元璋在卓王山(卓王山因此而得名)处遭陈友谅军袭击,大败溃逃,最后朱元璋只身逃到陡山,在读书人吴琳(吴氏三世祖)的竹园内东逃西窜,吴琳见此人相貌奇伟,气度不凡,便将他藏于园后阴沟洞中,自己又布了些蜘蛛网在洞口,瞒住了追兵的眼睛, 躲过了搜捕。
待追兵走后,恰好下起一场大雪,朱元璋出得洞来,其时吴琳正在自家竹园呤诗:“雪压竹枝低,虽低不惹泥。”抒发的是文人雅士高洁情怀。朱元璋接着呤道:“有朝红日起,依旧与天齐。”吴琳听其续诗,细观其貌,不觉大惊,他从续诗那君临天下的气势中,断定此人非等闲之辈,日后必成伟业,于是帮朱元璋收拾残局,招兵买马,助其重整旗鼓,大胜陈友谅。
朱元璋即位称帝开创明王朝,不忘这段吴琳救命起死之恩,召吴琳入朝,先后担任国子监博士、吏部尚书等职。
明太祖还为陡山亲笔题写了“开国天官里”,赐吴琳建牌坊,树双旗杆。
据说,身为天官——吏部尚书的吴琳逝世后,在家乡安葬,其葬地名为枫树冈,因为冈上有一株大可数围的枫树,这枫树树高数丈,几里路外一眼即可望见它的身姿,是当地人纳凉、避风雨的好地方。不知什么时候起,这棵硕大无朋的枫树无缘无故地突然枯萎,整个树的全身无一绿色,令吴氏族人心惊,不知是什么凶兆。十年之后,在这大树的树根处又萌生一枝,仍为枫树,而且生长迅速,枝叶茂盛葱翠,树干粗及水桶,后长至合围,这即是祠堂门口那棵醒目的大枫树。于是,吴氏后裔认为这是一个风水宝地,将宗祠选址于此。
神奇的传说,给陡山吴氏宗祠罩上一层尊贵神秘外衣。
从我们专业来看,吴氏祠堂风水殊胜。

宗祠依山傍水而建,在卓王山下南面的座山大岗下,与陡山村的谢家垸毗邻,倒水河与陡山村隔山相望,西北方有天子沟水库。随龙水也从乾方而来,其中有一条小溪正好在祠堂门口流过,现已开挖月牙湖。明堂水出艮寅;天井水出丁口。
祠堂门口上高高的牌楼异常醒目,翘起了龙头鱼尾式的三层飞檐,牌楼面上悬挂着一系列的铜铃,稍有风过它就会发出悦耳的响声,丈余高的特制的大青砖所做的围墙将祠堂包裹成一个整体。祠堂在建造上采取一进数重的风格,每重的用途皆有明确分工,形成前有牌楼,后有深院,中有大厅的格局。
经测,吴氏宗祠后龙从乾方发脉而至,落穴为高山出缓坡之处。宗祠入门有二道门,一道门坐穴为壬子界缝,另一道门为壬亥小空,人们戏称吴家装了一个歪门,其实是风水师的主张,主要便于收纳西南方上堂水,大门就略显得有些偏向,仿佛是一位美貌女子侧身回眸一笑似的。实测,整座祠堂的朝向不是朝北而是偏向西北方,为壬亥小空。
“宅以门户为冠带” 。门为气口,系沟通天地造化——“通气”。
清代风水书《阳宅撮要》说:“大门者,合宅之外大门也,最为紧要,宜开本宅之吉方。”自古以来,民间建房重视门向。敦煌写本《诸杂推五姓阴阳等宅图经》:“南入门为阳宅”。坐北朝南,是最普遍的居住民俗。俗语“向阳门第花常春”,坐北朝南在风水上称为“子午向”。
吴氏宗祠门口上高高的牌楼,异常醒目。其实也有风水讲究。宅院大门的位置,比左邻右舍向前凸出,旧时称为“压人一头”,据说这样能够得阳气。
站在吴氏宗祠看明堂,开阔宽平,朝应峰秀丽,没有外煞。但是现在祠堂前方新竖起一个高压线铁杆,不妥。唉!再好的风水格局也会随着现实基建的需要 发生改变!明堂有煞则留置了一个硬环境的缺陷!
宅前明堂的环境大有讲究。 我们从 《古今图书集成》的《阳宅十书》中的叙述就可了解一些禁忌:
凡宅门前不许开新塘,主绝无子,谓之血盆照镜。门稍远,可开半月塘。
凡宅门前不许见二三四尺红白赤石,主凶。
凡宅门前见水声悲吟,主退财。
凡宅门前忌有双池,谓之哭字。西头有池为白虎开口,皆忌之。
凡宅门前屋后见流泪水,主眼疾。
凡宅并不可当大门,主官讼。
门口水坑,家破伶忊。大树当门,主道天瘟。墙头冲门,常被人论。交路夹门,人口不存。众路相冲,家无老翁。门被水射,家散人哑。神社对门,常病时瘟。门下出水,财物不聚。门著井水,家抬邪鬼。……水路冲门,忤逆子孙。……门前垂柳,非是吉祥.......之类,都是告诫人们 门向要规避煞物 !
门前的路也有讲究。贵州《平坝县志》说,宅门外的街路、田塍宜横过,或弯曲而过,忌直形、交叉形并且正对大门,直路对着大门“俗呼‘箭射’,交叉路俗呼‘人字杀’”。不言而喻,“箭射”、“人字杀”均是对于门前环境的形象描述。
古建筑的风水美也包括 建筑工艺的吉祥文化 ,吴氏祠堂建筑美, 让人刮目相看。
最令人震惊的宗祠雕功。 据说均为当年“黄孝帮”的杰作。凡可雕刻之处,都刻有先贤胜迹、历史传说、戏曲故事、珍禽瑞兽、山川风物、奇花异草和各种花纹线脚,工艺精湛,造型生动,琳琅满目,满堂生辉,无不向来者展示着它那精湛的木雕艺术。院、廓、门、厅乃至栏杆、梁架、墙壁、窗户、屋脊、瓦面,或彩绘神话人物,或陶塑珍禽异兽,或木刻山川风物,或石雕图案花纹,题材广泛,造型生动,形象逼真。其中,彩绘《八仙图》、《太极图》、浮雕《武汉三镇》、《大禹 耕田》、《文王访贤》、《群英会》、镂空雕《金鼠戏葡萄》,陶塑《凤凰》、《仙鹤》,石雕《狮子》等,尤为精细。堪称红安古建筑一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和观赏性。
专家研究,吴氏祠的木雕艺术在湖北省民间雕刻中属上乘水平,是当年木雕艺术流派“黄孝帮”的得意之作。
尤其令人叫绝的是观乐楼下9 米长的楼檐木雕《武汉三镇》,雕刻的是光绪初年武汉三镇景象。气势恢宏,古朴典雅的黄鹤楼高高矗立,浩淼的长江从武昌、汉口流过,江上千舟竞发,逐波追浪,三镇间拱桥飞架,桥上人流簇拥,从人们的穿戴中可以看出有学生商贾士子工匠各色人等,服饰发型皆为晚清风格,细看桥上有人倚栏而立,眉宇生动,似对江水幽思;有人气宇轩昂、极目远眺。万千人像皆有喜怒哀乐,立体地再现当时的武汉三镇景象是一幅少见的木雕珍品,有专家称其为研究古武汉人文历史的活化石。
导游带我们走至前庭相邻处的正中,有用粗红铜线捆扎的金龙一条,柱子两边是三尺高的木雕艺术挂幅,雕的是葡萄,葡萄的叶、藤、须、果都雕刻得栩栩如生,定睛细看,在硕大的葡萄叶和卷曲的藤、须空隙间,竟有一群老鼠藏匿其中,这些老鼠或露或藏,或下或上,活灵活现。近前细看,才发现这些老鼠也是雕刻的,令人惊叹的是,这些木雕老鼠居然也被雕得似乎毛茸茸的,如活的一般。
导游看到我们惊奇的神情,笑逐颜开地说:“整个画面构成一幅令人难忘的'百鼠戏葡萄图',你们看出来了吗?”
古建筑的吉祥文化所藏的内涵太深啦!我们会心一笑!
从吴氏宗祠,我们往右转,走至一个门楼,也标上为保护建筑,但级别只为县级。这个门楼就是吴将军祖屋,大门有点歪,经测庚山甲向兼酉卯259度,为的是收纳巽方来水,水出癸丑;而宅坐为申山寅向。
后来,同来的司机老吴是本地人,很热情向我们推荐说,后面有个大水库,很漂亮。我们看时间充足,于是又驱车上山,路上看到几个古坟,其中一个古坟是吴氏祖坟,坐落在座山大岗的枝脉一分叉山腰上,左右砂的护卫之中。天字沟水库不大,水质清澈。站在天子沟高处,往下俯瞰,吴氏宗祠后龙的确灵动有力。
离开吴氏祠堂时,与宗祠管理人员依依相别,他们嘱托我们要向更多人推荐红安,宣传吴氏宗祠。
我们连忙答应:“好!好!”时隔半年之久, 在整理湖北考察相片时,翻阅到吴氏宗祠的一组相片,让我们触景生情,文思灵动,写下这篇考察随笔,感恩当地人民的热情接待。值此当下防控疫情非常时期,我们惦记着湖北朋友的平安健康!为你们的安康祈祷!
吴氏宗祠如一枚永不磨灭的印章,镌刻在红安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印在我们的心版上。
吴氏宗祠祖先豪迈的气度 和营建宗祠 的风水智慧 ,给我们诸多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