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我国消费金融市场除了银行传统的个人住房按揭业务、信用卡业务,类如车辆、医美、教育、家装等场景式消费分期、不限定用途的小额短期消费贷也在快速兴起。参与放贷的主体除了大中型商业银行,中小型城商行、农商行、民营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小贷公司、网贷平台、保理、信托等机构也通过自营资金或资产证券化等金融产品,进入该市场。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态势新常态化,经济下行周期风险如影随形,消费拉动GDP增长潜力的不断释放,以个人为借贷主体的消费金融呈现出机构竞争白热化、市场准入标准降低、风控审批流于形式、多头借贷普遍化、年轻人消费需求被过度刺激等问题。为避免重蹈台湾“双卡风暴”的危机,市场经营主体和政府监管机构应及早采取风险防范措施,理性权衡金融市场业绩压力、虚假繁荣与行业风险引发的社会负面影响之间的关系。
简单回溯下台湾“双卡风暴”危机的始末:
20世纪60-80年代,台湾经济高速发展,至1984年人均GDP已步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居民消费升级和需求增长,台币升值压力、政府增发货币导致商业银行体系总体流动性过剩,金融自由化改革放宽利率、银行牌照及区域经营的限制,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完善、降低了消费金融交易信息成本和信用风险,使得刚刚经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传统业务受到冲击的台湾银行将信用卡、现金卡视为盈利的有效手段,争相推出快速办卡、礼品赠送、免息分期等促销活动抢占市场,双卡发行量暴增。
2005年台湾爆发卡债危机,不良比率从年末的2.22%上升至2006年5月最高峰时的4.98%,有近52万户双卡授信违约逾期,其中约9.8万户失联且逾期超2年,10万人向银行申请破产。据麦肯锡调查数据显示,逾期持卡人中约30%的债务余额为月薪的22至45倍,远超还债能力,资金用途70%用于奢侈消费,仅30%用于民生消费。同时,因欠款人遭银行委托的社会公司逼债,接连发生自杀、抢劫、贩毒等事件,引起公众关注,引发严重的社会影响。
那段时间前后,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与台湾相似的韩国,信用卡逾期率也从2001年的3.8%上升至2003年1月的11.1%,日本和香港也曾有类似经历。这些地区和国家消费金融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当消费金融发展到一定水平、占GDP比重超过一定比例时,在经济发展放缓、居民过度负债、同业恶性竞争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很容易产生信贷危机。
据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蓝皮书(2019)》显示,2018年我国信用卡授信总额为13.14万亿元,占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 10.51%,未还款余额为6.85万亿元,授信使用率52%,超过半年未还款的逾期金额约870亿元,不良率1.27%。乍看之下总体形势良好,且人均持卡量为0.7张,远低于台湾、韩国风险爆发时的人均持卡量3-5张。
同时有机构数据显示,2013-2017年我国消费金融迅速发展,除住房按揭贷款部分,其余消费金融板块年均复合增长率也达24.7%。特别是2017年消费信贷余额为9.6万亿元,同比增长62%,呈爆发式增长,即使未来几年增速有所回落,但仍将以年均30%以上的增速扩张。
由于国家金融政策激励、乐观的市场预期、中外数据对比的安全阀、消费金融的高息收益,加之金融科技提供的大数据营销、智能风控的技术鼓舞,让国内许多金融机构对消金市场趋之若鹜,尤其是很多拥有资金、地方资源优势,但受限于资本、区域及机构风控能力不足的城农商行。
但是,我们在上述讨论“双卡风暴”及人均持卡量时,忽略了台湾、美国均没有今天中国市场如此琳琅满目的由消费场景衍生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及便捷的移动支付手段,无需信用卡为载体,直接给予借款人信用消费额度。比如微众的微粒贷,支付宝的花呗、借呗,京东的金条、白条,以及百度、美团、苏宁、乐信、携程、今日头条、万科、红星美凯龙等。凡有消费场景的土壤,就有信贷之花的盛开。
真实的消费信贷总额、人均债务比、不良率,目前缺乏有效的数据统计。不过,就资产质量而言,据新浪财经报道,2016-2018年捷信在华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4.3%、7.2%、9.7%,2017年陆金所董事长计葵生也披露过陆金所不良率约5%。尽管消费金融持牌机构和互联网金融平台所从事的现金贷、消费分期业务因为利息较高(年化利率12%以上),申请人往往经济实力较弱、信用较差,与银行传统信用卡客户多为公务员、企业中高管、有住房按揭贷款不同,但不得不说,目前如火如荼在开展的消费金融业务,该群体所占市场份额并不小。
比如,一名月收入6500元的90后,买100万元的首套房贷款70万元按揭30年,每月需偿还贷款本息约3800元,日常租房、交通、餐饮消费后所剩无几,甚至入不敷出。接着,为采购大额消费品,如汽车、电脑、手机、家电、家私、旅游等,在天猫、京东、携程等均可分期付款,多个平台同时借贷透支消费,这就是央行数据显示我国部分90后年轻人的债务收入比达18.5倍的缩影。
许多人缺乏专业理财和财务管理知识,便捷的借贷体验下,根本不把单笔消费分期每月几十元、几百元的利息当回事,岂知聚少成多,一旦资金紧张时即病急乱投医,办信用卡套现或找714网贷,直至债务雪球越滚越大无力偿还。除了不理性消费,还有的套取消费贷款用于偿贷、炒股、赌博、房车首付等,则属于欺诈一途了。诚如一位网友所说:当贷款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过度负债也必然如影随形。大多数人,用贷款改善生活,也总有一些人,被贷款改变生活,直至为贷款而活。
我们看到,上海、南京、江苏、天津等上市城商行披露的2018年年报中,个人消费贷主要与前文所述的蚂蚁借呗、微粒贷、京东、小米等平台合作,由银行提供资金和二次风控,合作平台负责客户引流和风险控制。虽然目前总体还是高歌猛进,但今年以来,部分银行因不良率较高或呈上升趋势,如郑州银行不良率高达3.05%,已开始收缩该块业务。除此以外,监管机构也屡次在行业通知和机构检查中,批评个人消费贷款不查询央行征信、对资信调查不尽职、设定月收入80甚至160倍的高额杠杆倍数、偏离消费属性、用途管控弱化、多头授信普遍等不合规现象。
令人担忧的是,在资金以贷还贷、击鼓传花的市场虚假繁荣里,尽管中国区域广阔、人口众多,风险消化能力及容忍度非中小国家经济体可比,但泡沫就是泡沫,迟早会破灭。需要提前应对,以保护借款人信用记录、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安全及良好的国家信用环境。
具体措施可以借鉴台湾“双卡风暴”后的系列监管政策,尤其是根据借款人信用评级设置个人消费贷款总额不超过月收入3-10倍的硬性指标(类企业信贷管理资产负债率原则上不超过70%的准入红线),严格要求金融机构核实借款人收入偿债能力、个人征信情况,审慎控制并监管金融机构的准入标准、经营范围、尽调履职、风险控制、资产质量预警等。同时,做好青年一代的金融普法知识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