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陪孩子上网课的时光里,家教正在起变化


  

       一次偶然的疫情,一个焦虑的话题,当教育和不幸碰撞到一起,全国少年儿童齐刷刷开始在线上课,呆在各自的家庭里,那种紧张又充满期待的景象,令人感叹。

  一片十几寸的液晶屏,成了黑板,成了老师,成了学习的一切。屏幕之外,鼠标、键盘、耳机、课本、纸笔和文具,繁琐的程序留给家长。难得在家的家长们,尤其是爸爸们,趁机父爱汹涌,似乎想要挽回以前的空缺。

  好景不长,学校通知来了:网络访问量过多,网速太卡,要改成录播。老师犹豫来了:每天忙着给孩子做宣讲在线上课,怎么兼顾?家长担心来了:每天数小时盯着液晶屏,孩子视力吃得消吗?……

  公说公有道,婆说婆有理,最焦虑的人还是家长。坐在孩子身边,监督几天空中课堂,突然发现能够参与的地方真心不多。除了不断提醒孩子听好课、写好字、做好题,做个让人嫌弃的话唠家长,似乎也没别的活儿。即时觉得老师讲的浅,也未必有几个家长能深入。当然,这关乎学历、能力,而是匹配课程的知识点,不当老师的家长们,哪能随意传教,教育有教育的规律嘛。

  问题来了:形影不离的一家人,怎么去度过高质量的亲子时间呢?当在线课堂成为唯一的答案,美其名曰的学习成了主角,这一段特殊的经历该有多么乏味。我们成功地抹去这次特殊经历,带给孩子成长的深刻记忆;又成功地让上课占据这趟难得的旅程。关于生命,关于地球,关于环保,健康生活方式,这不是更应值得去教导孩子的地方吗?

  有人说,暂停不是一件坏事。我们总在向前,却常常忘了为什么出发。很多人在前进、驻足和凝望里,自不由己,画地为牢。比如中国孩子学的太多,天天在学习,又天天陷入学知识、没认知的陷阱。绝大多数的家长,没有勇气去解放孩子,离开课本,探究这一次特殊的经历。

  这话其实说对了一大半。更重要的是,进入数字化社会,记忆知识已经不是重点,学会搜索、整合知识,学会用大数据模型,用社会化视角,去提出自己的观察和看法,形成独特的学习观、知识观,是一种趋势。

  不让上新课,这自然有合理的地方。老师不在身边,大部分家长都在按自己的认知教小孩,那回到学校的生态里去,就很容易造成不一致,甚至相反。每个老师讲得不一样,有深有浅,有好有坏,这自然也是存在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让孩子从不同的老师身上去学习,从讲课不够生动的老师身上,去学习他的互动衔接;从严肃的老师身上,去尝试自我约束;从活泼的老师身上,激发与人相处的兴趣。这其实都是学习的一部分,因为成绩不是唯一啊。

  一位教育界的朋友说:这次事件,考验着家长智慧。这一次节奏的停滞,或许会让一部分家长看到:传统教育环境里成长起来的他们,能否在寻求创新精神的下一代教育里,品读出“活教育”应该长成什么样子?

  是的,有一处居所,是因为家在这里;有一所学校,是因为教育在这里;有一次升学,是因为规则在这里。但有了居所、学校、升学,就会有温馨的家庭、良好的教育和学历的资本吗?反之亦然。

  所以,作为家长的我们应该懂得:为了后面这些名词,我们需要教会孩子——人在哪里,它们就在哪里,而不仅仅是相反。可以暂定我们的生活,但不能扰乱学习的节奏。没有学校,因为哪里都是学校;没有老师,因为处处都有老师。把这种理念入心了,就会专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