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4、網絡自信
封建統治者或者孱弱的羸者為了鞏固權力,把言論自由被視為洪水猛獸。
秦始皇有焚書坑儒,後幾朝代也有,包括清朝盛世的乾隆,也怕過“反清複明”的井繩。
言論的殺傷力,主要來自於政治的意識作用,一個政黨一個宗旨,為了政黨的凝聚力,這個宗旨必須保持政治正確,不容得沙子。反觀那些政黨政治的國家,每一個政黨為了贏得選舉的國家權力,往往制造偏激的政治觀點喚起選民的支持。
互聯網不僅制造了草根的濕地,還連接了世界各地。從一個物質載體的交流迅速過渡到互聯網的交流,仿佛每一個人之間都是隔壁鄰居,讓人興奮,讓人狂。
從曆史的角度,一小部分網民的確變成了網絡“暴民”,還有“網絡水軍”,他們的留言幾乎都是憤青式的,更有喪心病狂的利益主義者。
自從有了“網絡並非法外之地”的官辦警示之後,應該說網絡迅速變成了不是法外之地,而像現實一樣,法律無法阻止繼續犯罪。
網絡犯罪就成了專業領域的事務,有的地方政府成立專門的網絡犯罪部門一樣,社會與政府互動良好,有法可依。
網絡不是永遠的不法之地!我們應該有這個自信。
網絡從虛擬而來,來自現實的人,網絡有法可依的源頭也是有法可依的。
我們有,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不排除網絡有違法分子,就要界定網絡不法分子。
制定網絡法律,制定網絡司法,制定網絡犯罪範疇。
同時,我們也應該有“網絡自信”!
只有把網絡犯罪有機的納入國家法律的框架內,依據憲法有關條款不難規範網絡犯罪的條例。
關鍵還是在於“新型法律内容”的執行,這個不能有慣性思維+官僚作風+形式主義,否則,害人害己!
(画作都是来自杨康建老师的微信公众号)
張海勤 2020年2月7日1811週五~農曆正月初十四於廣州
「原創作品、版權所有、未經許可、禁止影響/截圖、等任何侵權行爲,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