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03):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
这学期跑过很多地方,逛过很多寺庙;读书不多且不够专业,收获也不大。
这学期有两个课堂,都是一年级的政治经济学,各周四学时。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导论,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剩余价值分配理论,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周期理论;社会主义部分讲了一个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专题。正式的课堂教学之外,安排了两次读书交流,一次专题讨论。
下面先重点讲课堂教学。
学期开学,我有极高的写作热情。为了配合教学,帮助同学们学习,我准备在《写给初学者》的总标题下,给大家写一百篇文章,发布在我的博客上。内容都是关于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知识,或者是基础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实在是热情高涨,讲完前两章就写了四十几篇。少部分是对以前写过的东西的修改整理,大部分则是新写的。不管是新作,还是旧作的整理,都是我上课讲过的内容。后来因为出游中断了一周,回来之后 “价值中国网”不知何故停网了(一个多月之后才回复),于是这个系列文章就没更新下去。正式发表的有四十二篇。等下一学年给21级上课,再接着写下去。
这学期特别讲到的几个内容,强调一下。
一是关于利润率的计算。
马克思将利润率定义为年剩余价值与预付资本的比率。依定义可以推导出:
n.m’/[(c/v)+1]
其中:p’为年利润率;n为资本周转速度;m’为剩余价值率;(c/v)为资本有机构成。
此公式表明,利润率与资本有机构成是反方向变化的;即技术先进的企业,有机构成更高,利润率反而降低。
现实并非如此。先进技术企业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导致生产成本降低,由于产品特色形成市场垄断权力,往往能获得更高的利润。
这个问题当然是早就存在的。以前没有同学提出,就没有必要去冒犯权威。这次因为有同学提问中涉及,就不得不面对,跟大家作进一步的解释。
问题可能出在对利润率的解释上。也就是说,将利润率解释为年剩余价值与预付资本的比率可能不合适。剩余价值是生产的结果,而利润是交换的结果。说年剩余价值率与资本有机构成成反方向关系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伴随技术进步和有机构成的提高,可变资本相对减少,预付资本创造剩余价值的能力也相对降低。利润是市场交换的结果,与剩余价值变化的方向可能是不一致的。有机构成的提高,从前面讲到的几个方面来看,是趋于提高利润率的。
与此相关的是对平均利润率趋于下降规律的解释。
平均利润率是部门利润率的加权平均,其实也是企业利润率的加权平均;因为前面公式表明随着技术进步和有机构成提高,利润率趋于降低,则平均利润率也是趋于降低的。我们刚才的分析表明了,技术进步并不导致利润率降低,则教科书讲平均利润率趋于下降可能不成立。
即使统计资料表明平均利润率是趋于下降的,原因可能也不在于技术进步和有机构成提高,而可能是因为资本供给的增加。两百七十年前的大卫·休谟就是这样解释的。
二是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相对过剩人口是相对于资本需求显得过剩的劳动力人口,也就是失业人口。马克思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讨论了相对过剩人口形成的原因。从供给上看,因为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导致生产过程对劳动者体力及技巧的要求降低,于是妇女和儿童都加入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大大增加,这是绝对增加。从需求上看,由于资本积累,有机构成提高,预付资本中转化为可变资本的部分相对减少,即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两相结合,造成相对过剩人口。
这里存在显著的问题。劳动力的供给增加是绝对量,而劳动力需求减少是相对量,绝对量怎么能与相对量比较呢?这种解释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
实际情况也不是这样的——技术进步导致失业的增加。从产业革命以来的历史情况看,伴随着技术进步,某些行业会衰落,排挤出过剩劳动力;但同时,技术进步总是会创造出新的需求,新的行业,提供出更多的就业机会。总的来讲,技术进步是推动社会进步的。
相对过剩人口的出现,作为一种普遍现象,更多与经济周期有关。与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相关的失业问题,往往具有局部和偶然的特点。
十九世纪的古典经济学,被大机器出现初期的机器排挤工人所困扰,将局部的失业现象理解为技术进步带来的必然结果,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我们今天已经普遍享受到技术进步带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好处,理应对技术发展持更积极友好的态度。
三是关于工人对资本家的依赖。
伴随着技术进步,生产专业化程度的提高,生产方式从简单协作发展到手工作坊,发展到机器大生产甚至自动化生产,劳动对资本,工人对资本家的依赖程度趋于提高。这种依赖性,从最初的形式上的依赖发展到现在实质性依赖。在生产力发展的较低阶段,工人还能保持完整或相对完整的劳动技能,而到了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机器大生产阶段,工人的劳动技能已经非常单一,简单了,资本对劳动的控制就完成了。而到了自动化阶段,不仅工人的身体受到控制,精神和思维都受到了控制。从形式的依赖到实质的依赖,意味着从形式上尚可选择发展到完全失去了选择。
技术进步并不必然导致工人选择性的丧失,并不意味着依赖的必然加强。马克思讲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是人的自由的全面的发展,这一理想的实现就依赖于技术进步。只有技术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用较少的劳动就可以满足生存的需要,这样人们才能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潜能的挖掘,用于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是,这一美好愿望的实现不仅寄托于技术进步,还寄托于遥远将来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广泛建立。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对于受雇佣的工人阶级而言,技术进步只是拉长了拴在脖子上的锁链。本来想讲一讲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讲一讲1968年5月的巴黎的。有些担心被误解,只能作罢。
这学期的教学总体上比较满意。
两个课堂的绝大部分学生自始至终都非常认真,相当投入。只有个别学生在期中稍后有些松懈,被提醒后有改善。
有几位同学表现很突出。学习热情高,学习能力强,思维活跃,思考深入。郭跃华同学问过这样一个问题,教材中讲有机构成提高导致利润率下降,可现实中伴随有机构成提高的是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通常能够给先进企业带来更高利润。这个问题很有价值,说明郭同学学习很认真,思考很深入。郭同学每次上课都早早进教室,固定坐在第一排,没有一次课不是精神饱满认真投入的。任海柔同学的读书心得给我留下很好印象。既有深入的理解,又有综合的分析,还联系实际进行阐述,文笔也还不错。我后来在课堂上随机问过一些问题,她的理解也很好。马涵潇是对学习内容的掌握自我要求最苛刻的同学,每次课讲过的内容她都要弄清楚,要彻底说服自己。她是问我问题最多的同学,有时候在教室里问,有时通过其他方式。有时候课间课后我时间不够,或者太疲倦,就在事后用邮件回答她。还要特别说一下课代表许小龙,课堂学习很认真,课外阅读很深入,组织课堂讨论和小组学习也很负责任。
这学期的两个课堂的学生学习热情都很高,学习都很投入;感觉他们的学习效果很不错,大多数同学都能理解我讲授的内容。我给他们讲的有些内容实际上是有一定深度的,比如关于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的区别,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是一把钥匙。很多人并不理解这个理论或者并不理解这个理论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意义。这个问题我讲得稍微细致和深入一些,很多同学都已经理解了。
不过说实在话,给大一新生开政治经济学我觉得并不合适。
相对于现代经济学而言,政治经济学有政治的意味,有哲学的性质。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很大程度上是经济学,哲学,政治学,伦理学和社会学的综合。学习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阅读《资本论》是必须的。但是,《资本论》很难读。马克思的思维,很深刻,也很玄奥。有时候,很简单的问题,他会用很繁琐很复杂的方式来解释,让人一头雾水。比如他讲价值形式的发展那部分,各种拟人的修辞,情景的置换,让人在不同思维层次和表达空间穿来穿去,很难找到理解的路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大一新生特别的困难还在于,马克思总是在讨论事物的本质规定性,他强调的是内容,性质,规律,必然性。可我们在现实中生活的人,首先遇到的是现象,形式,表面,各种偶然性。要进入马克思的理解层次,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准备。所以,大一新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客观上有很大难度。
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关系而言,存在特殊和一般的关系。现代西方经济学研究一般的资源配置问题,可以理解为经济学一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可以理解为经济学特殊。按照马克思的说法,研究过程应该从特殊到一般,而学习则应该从一般到特殊。所以,最好是先开经济学原理,到高年级之后再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下面讲一下其他教学环节。
一是读书心得。
原先要求读三本书的,后来改成两本。大一新生尤其是交叉班同学的课业实在太重。从书籍选择情况来看,两个课堂两次阅读的情况差不多。选择面不太广,集中于老师推荐的及提到次数比较多的几本。被阅读最多的是张五常的《卖桔者言》,其次是林毅夫的《中国的经济奇迹》及《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第三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第四是德·索托的《资本的秘密》,然后是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以及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两次两个课堂,只有两本书不太合乎要求,一本是教材,一本是关于理财的。
其实我是鼓励大家超出我的推荐自由选择的,这样的话我也可以从大家的阅读中受益。也确实有这样的情况,看了某位同学推荐的《原因和结果的经济学》,我后来买了一本来看,很有收获。
大家的态度都是认真的,愿意投入精力,舍得花工夫。敷衍和投机的情况应该不存在。对所读书籍理解的程度有深浅不同,认真的态度却是一致的,而且都努力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同学会读书,有方法。比如能从总体上把握,能做对比分析,能够联系实际,能阐释自己的观点,表达很顺畅,有合适的层次和结构。有的同学选书可能不是很好,有的还不怎么读得进去,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的阅读来改进的。我总是期待着同学们与我交流,但大家这方面的积极性不是很高。
二是读书心得交流和专题讨论。
正式上课之外,在智慧教室组织了三次交流和讨论,都是按小组来开展的。读书心得交流就是介绍自己阅读的书籍,然后大家提出问题讨论。专题讨论是小组事先拟出问题,事先准备,届时提出自己观点,大家讨论。
有些小组组织得很好。一是事先有准备,届时有话说;二是会场组织有序,不混乱,不冷场。有些小组组织不太好,部分同学不够活跃,不够积极。感觉部分同学还是习惯高中学习方式,学习还比较被动。不过,总体情况还是比较令人满意。
最满意的还是我的助教的工作。这些课外学习的环节,我只布置下去,组织工作,包括找教室,定时间,都是助教和课代表共同完成的。当然,助教起主导作用。助教还帮助我考核交流和讨论情况,这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再说一说期末考试。
本来有很多“统一”的要求的,统一教材,统一教案,统一备课,统一课件,统一试卷,统一考试,统一阅卷……我想起抗战期间教育部也是要求这个统一那个统一的,西南联大某名教授说,要求这个统一那个统一,全国一个课程就只需要一个教授算了,让他讲了到各个学校放录音。最后顶着不“统一”。我基本上也不赞成“统一”。每个老师有自己的研究,自己的心得,学生所需要的正是这种不统一的思想,观念和方法。好在,我们现在只实施有限的“统一”,统一教材,统一试卷,统一考试。
如果不搞统一试卷和统一考试的话,我自然有自己的方法。如果笔试的话,我只出十个思考题。我以为大学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些条条框框的东西,有些死记硬背的东西,不是培养而是束缚学生的思考能力,是应该摒弃的。如果允许的话,最好是口试。我的经验,这是最好的考核学生学科知识和能力的方式。我以往就是这样做的。
学校总讲创新,而这就是真正的教学创新。但是,这些真正的创新管理部门是理解不了,接受不了的。因为这样的创新无法控制。“叶公好龙”,这是管理部门的心态。
我们现在这种闭卷考试而且各种乱七八糟题型的做法,在我看来是幼稚的,它可以考核那些死记硬背的知识,而对学习和思考能力的考核是缺乏的。不过,我的课堂的同学们基本知识掌握得不错,大部分同学应付这样简单的考试绰绰有余。只有一位同学不及格,我想我知道他是谁。
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就是这样的。我写这段文字的时候,下一学期已经在疫情中开始了。
20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