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与对科学的信仰


信仰与对科学的信仰
喻建国
人们对某种思想或宗教或对某人某物的信奉和敬仰,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指南,这就形成了信仰。更为广义地说。信仰就是人们对某种存在无比敬仰,并将其信奉为自身行为的指南。信仰带有理智的主观和情感体验色彩,特别体现在宗教信仰上,极致时甚至会丧失理智。
信仰实际上也是一种信念,而且是更为强烈的信念,甚至会出现对缺乏足够证据的、不能说服每一个理性人的存在投入固执的信任。信仰还常常会表现为不讲逻辑、不顾证据的盲信盲从。
信仰是心灵的主观产物,宗教或政党对人们的信仰经常产生催化剂的作用。没有宗教和政党,人同样可以拥有信仰。信仰是个人的意识行为,靠群体建立起来的信仰与群体的存在有关,一当群体消失,靠群体建立起来的信仰也会烟消云散。实际上人们的信仰内容真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真可以随手拈来:对天人合一的信仰,对上帝的信仰,对佛祖的信仰,对真主的信仰,更多的人是对权利或地位或金钱或声誉或美色或饮料的信仰,因为对某种存在的痴迷和追求就会形成信仰。
信仰经常左右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有怎样的信仰就会有怎样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一个家庭,一个群体,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会有一种主要信仰在支撑着它们的运转,信仰是它们运转的动力源。一个人生活在现实世界中,为了更好地生活、学习和工作就需要让自己树立正确的信仰,也就是树立能够符合自己所处现实运转的信仰。
一个人如果对于科学无比痴迷并且强烈追求,就会产生这个人对科学的信仰,也就是对科学无比崇拜,所有自己的运转都要遵循科学的运转法则。这里自然首先要让自己具备科学素养,也就是要在如下方面有深刻认识和理解:概念性知识即构成科学的主要概念、概念体系及观念;科学的理智即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科学的伦理即科学所具有的价值标准,亦即科学研究中人们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也称为科学态度或科学精神;科学与人文即科学与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文化要素的关系;科学与社会即科学与政治、经济、产业等社会诸侧面的关系;科学与技术即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及差异。
对科学的信仰会在将来成为人们的主要信仰,一切作为遵循科学的运转法则,不断追求科学的进步和发展,每一个人在自我完善中不断追求足智。智慧是一套人类已经拥有的知识体系,智慧又是人类尚未拥有的浩瀚知识体系,因此智慧拥有一定的神秘感。智慧可以形象地描述为一个质点系统,该系统的组织结构合理、运行程序优良,并且能够产生最大的功效。个体行为中所反映的足智就是个体能够足够多地拥有人类已经拥有的知识,或是个体些许地拥有人类尚未拥有的浩瀚知识中的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