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是甘肃省辖地级市,位于甘肃中部,通称“陇中”;地处黄土高原和西秦岭山地交汇区,地势起伏较大,山脉纵横,形态各异;其气候类型属南温带半湿润-中温带半干旱区,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全市总面积20330平方公里,下辖1区、6县;2018年常住人口282.17万人。
定西是全国避暑旅游观测点城市,市内旅游景区和参观游览点达到60多处,国家4A级景区渭河源、贵清山、遮阳山,狼渡湿地草原、洮河旅游长廊都是避暑休闲的去处。定西不仅孕育了李氏文化,同时也是马家窑、齐家、寺洼、辛店等史前文化交汇地。
定西市辖通渭县、陇西县、渭源县、临洮县、漳县、岷县和新设立的安定区。
定西是“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节点城市,地处兰西城市群、成渝经济圈战略腹地,距省会兰州98公里,素有“兰州门户、甘肃咽喉”之称,已成为兰白都市经济圈、关中天水经济区的重要辐射区和中国西部交通的重要交汇点。陇海铁路、兰渝铁路、宝兰高铁和国道G30连霍高速、G22青兰高速、G75兰海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通定、定临、陇漳3条地方高速建设项目有效推进,定西支线机场、临洮军民合用机场、兰州至临洮城际铁路、陇海线定西城区段改线工程、凤合高速、漳砖高速等前期工作积极推进,“八通十六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构建。
定西物产丰富,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定西是甘肃农业大市,产业特色鲜明,是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核心区和全国首批区域性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正在全力打造“中国药都”“中国薯都”“中国西部草都”和全国特色种子种业基地。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50万亩左右,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常用的130多个中药材品种定西有97个、占75%,定西三大主栽品种当归、党参、黄芪种植面积分别占全国的60%、20%和40%,陇西县、岷县、渭源县分别被命名为“中国黄芪之乡”“中国当归之乡”“中国党参之乡”。积极推动中药产业、中医事业、中医药学融合发展,打造从GAP种植到GCP应用的全过程标准化生产链、医药大健康产业链和中医药学文化产业链,初步形成了“人人学中医、户户种(养)药材、处处搞康养、层层兴岐黄、县县做产业”的发展格局,正在全力建设甘肃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核心区。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左右,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二,种薯生产能力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积极推动马铃薯产业品种、品质、品牌“三品”统一,农业、工业、产业、事业“四业”融合,鲜食化、主食化、工业化、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六化”并进,被认定为全国首批区域性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定西马铃薯”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定西有天然草场1000多万亩,多年生人工牧草留床面积300多万亩,草产量700万吨,玉米秸秆资源丰富,畜禽饲养和肉类总产量多年来位居全省前列,草牧业生态循环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顺利推进,基本形成以草带畜、草牧一体化发展格局。依托道地中药材种子种苗、马铃薯种薯、高原夏菜、特色牧草、优良畜种、苗木花卉等种子基础,新谋划发展种子种业稳妥起步。加快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十大生态产业稳步发展,中医药、马铃薯、牧草精深加工、有色冶金、新型建材、装备制造等工业主导产业已步入依托现有企业孵化新产业、沿着产业链条上项目、围绕资源搞开发的发展新阶段。
定西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全市已探明金属矿和非金属矿50多种,其中黄金、地热水、红柱石、大理石、石灰岩等储量相对较大。漳县红柱石储量1亿多吨,岷县寨上金矿已探明资源量108.6吨;花岗岩、大理石及盐岩储量分别为10亿立方米、1.5亿立方米和3.5亿吨。通渭温泉日出水量6000吨以上,富含20多种微量元素。定西电力资源丰富充裕,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87万千瓦,可开发利用45万千瓦,已装机30万千瓦。通渭风电基地总装机容量200万千瓦,已建成并网30万千瓦。7县区均为全国光伏扶贫工程实施重点县,光伏电站建设指标444兆瓦,已建成并网313兆瓦。甘肃历史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引洮工程一期建成通水、二期开工建设。
「信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