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交易员背后是企业贪婪逐利风险——以法兴银行事件为例


  在学习公司金融和风险管理时,基本都会涉及著名操作风险案例——2008年法国兴业银行(以下简称“法兴银行”)员工的内部舞弊案。大多数教材照本宣科地将这些内部舞弊人员简单界定为“魔鬼交易员”,将事件责任归咎于其个人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但是,深挖风险发生的细节,我们发觉背后基本上都是企业文化出了问题,是不合理的企业运营管理和内控制度滋生出这些罪恶之花。

  一、案情概要

  2008年1月,法兴银行员工热罗姆·凯维埃尔未经授权、违规操作500亿欧元的欧洲股指期货投资,这笔巨资已超过该行当时359亿欧元的市值。最后造成49亿欧元损失,为有史以来银行业损失金额最高的内部舞弊案。

  法兴银行创建于1864年5月,是法国第二大商业银行,一直被视为全球风险控制最出色的银行之一。2007年被《银行家》杂志评为资本衍生品最佳机构,获得《风险》杂志年度最佳风险管理奖。

  此案不仅使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法兴银行蒙受了巨额财务损失,而且严重损害市场对该行的信心,以致其股价大幅下滑,多家机构下调投资评级。如果不是政府驰援,紧急向其他金融机构融资55亿欧元用于补充资本充足率至8%,该行恐怕也同巴林银行一样,难逃被竞争对手收购的命运。

  二、银行披露信息

  据法兴银行内部调查报告显示:2008年1月18日(周五),该行发现一笔上百亿欧元的股指期货交易,该交易对手为德国的一家中型期货公司,早前已因次贷危机限制交易往来。风控部门立即要求交易员凯维埃尔予以解释,经数小时盘问,凯维埃尔最终承认伪造了该笔虚假贸易。

  法兴银行迅速成立调查小组,核查该交易员操作的全部交易,截至1月20日,查明其伪造交易所掩盖的风险敞口高达500亿欧元。法兴银行管理层决定平仓,从21日(周一)欧洲股市开盘起整整抛售3天才完成清仓。由于头寸规模巨大,市场环境不利,此次交易带来的最终损失达49亿欧元,约合71.4亿美元。此举导致欧洲多国股市出现“9·11”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美联储提前出台紧急降息措施以应对危机。

  24日,法兴银行对外公布这一丑闻。27日,该行提供的一份详细的调查报告在检讨内部风险管理漏洞的同时,介绍了凯维埃尔作案始末:

  热罗姆•凯维埃尔,时年31岁,2000年毕业于法国里昂第二大学,获金融市场运营管理硕士学位。随后在法兴银行中后台管理部门工作,熟悉内部风险管理程序和监控系统。由于工作认真、勤奋好学,2005年被提拔为交易员,主要从事欧洲股指期货的套利交易,年薪10万欧元。

  凯维埃尔自2005年6月预测德国安联保险公司股价下跌、建立没有风险对冲的空头头寸、快速盈利50万欧元后,一发不可收拾,继续进行这种未经授权的违规交易。 2007年,他大量做空欧元股指,至年末账面盈余达14亿欧元,同期法兴银行的总利润也不过55亿欧元。凯维埃尔向公司报告了5500万欧元盈利,其余通过虚拟账户继续隐藏,成为公司红极一时的明星交易员。

  2008年起,为平抑先前的大额盈利,掩盖越权痕迹,他相继建立约500亿欧元的股指期货多头头寸,然而欧洲股市持续下跌,凯维埃尔的巨额盈利转眼间变成巨大损失。

  作为一名普通交易员,能够在2年时间里持续作案而不被发现,实在让人匪夷所思。报告披露他频繁违规操作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伪造虚假对冲交易掩盖单边投机行为。根据套利交易规则,交易员在持有一种股指期货产品的同时,应反向操作相似市场特征的金融产品以对冲风险,因此这种交易风险较低,收益主要取决于交易规模。然而凯维埃尔在大举买入股指期货时并没有做对冲,而是虚构交易头寸、伪造交易确认函来隐瞒风险敞口,这些无任何实质交易的伪造数据都记录在法兴银行系统中。

  2、利用延时缴纳保证金的市场监管漏洞。欧洲市场对场外交易的外部监管主要依靠自律,金融机构之间往往采取信用交易,并不要求每单都提供保证金,直至交割日再进行净额交割。交易所对部分大型金融机构的场内交易的保证金也较为松散,非逐笔核算,而是定期结算。凯维埃尔操作时,刻意选择那些没有保证金补充警示的产品,这使得银行风控人员很难发现他的账户流水存在交易异常。

  3、入侵银行电脑系统修改交易信息。凯维埃尔作为电脑高手,盗用他人系统账号后,通过大量修改文件、伪造账户等方法,获得巨额资金使用权限,删除自己的交易记录。风控和结算部门看不见他真实的交易头寸,因而长期未发现他的种种越权、违规行为。

  三、迷雾背后的真相

  银行报告声称此举是凯维埃尔独自一人的违规交易,没有其他同伙,且银行此前并不知情。经警方调查,凯维埃尔对自己的违规行为供认不讳,并确认其未在越权交易中牟利。但是,凯维埃尔坚称上级一直知其所为,银行一方面从中牟利,一方面对违规行为听之任之,事发后就把交易员抛出来作替罪羊。因此,从2008年起,他不断提出申诉,让这起惊天大案更加扑朔迷离。

  银行调查报告介绍得很详细,在检讨自身风险管理疏漏的同时一股脑地将问题“甩锅”给凯维埃尔。但是,作为金融从业人员,稍微推演一下案情发生经过,凯维埃尔两年之间要在银行及上司均不知情的情况下,绕过六重安全控制系统和2000多人组成的庞大风控队伍,虚构交易进行股指期货豪赌,基本不可能。法兴银行管理层企图以不知情逃避企业责任,实难服众。

  1、风控系统累计发出75次警报,管理层置若罔闻。据警方调查,从2006年6月到2008年1月,法兴银行的经纪、交易、授权、收益分析、市场风险等几乎所有后台监控系统,都对凯维埃尔的交易发出过警报,其中2006年5次,2007年67次。诚如法兴银行声称,该行设计有全面的金融工具和系统,聘用着最专业的风控专家团队,然而,这些警报最后或被束之高阁,或让凯维埃尔以操作“失误”为由蒙混过去。对每次警报,风控及内审部门处理的时间节点、汇报对象、解决方法等细节,均未对外公布。

  2、虚构数百亿元对冲交易,风控人员从未关注。按照银行说法,该行风控人员仅关注衍生品交易的净持仓,而没有仔细研判双向持仓;只关注总头寸,而没有关注每个交易员的边际头寸。因此,他们认为凯维埃尔买入的金融产品风险已通过卖出完成对冲。关于金融资产的多空头对冲、借贷双向记录、交易明细分析等,就如同看硬币要正反面观察、看问题要利弊两分析一样,是基本的金融分析手段。交易策略、产品、对手、规模、盈亏等,更是银行管理层、业务、风控等部门定期重点关注研讨的对象。如果说两年间银行对凯维埃尔虚构的数万笔交易、数百亿规模毫不知情,那只能说明该行的运营及风控体系十分孱弱,怎么可能在《银行家》及《风险》杂志上榜上有名?

  3、盗用他人系统账号修改文件及账户信息,相关人员懵然不知。凯维埃尔违规操作的时间集中于06-07年,即使是金融发展相对落后的中国银行业,当时的系统也能自动列示历史操作明细,并要求操作人员定期修改密码。就算系统或邮件密码被盗,被盗人也会在本人台账看到盗码人的操作指令、交易明细及汇总情况;就算被盗人疏忽,一两次未察觉非本人操作的交易指令属情有可原,但两年内账号频繁被盗、被操作,却毫不知情,这等粗枝大叶是如何在一家素以风控能力闻名的金融机构担任关键岗位并生存下来的?

  4、法兴银行以巨亏为由,获得22亿欧元税务减免和财政补贴。根据法国相关法规,企业亏损可以申请税务优惠,条件是企业对外力造成的损失没有任何责任。因法兴银行辩解对凯维埃尔的行为不知情,故2009年、2010年两年间该行共获得税务优惠及财政补贴累计22亿欧元。事发后银行CEO及凯维埃尔上司被迫离职,但据报道他们均获得了丰厚报酬,条件是守口如瓶。当时法院对银行在此案中的责任尚无最后定论,政府却已经慷纳税人之慨,帮扶这家国民银行。在案情2016年出现逆转后,法国财政部曾有意收回之前的补贴款项,但未见后续执行情况的新闻。

  四、案件后续发展

  鉴于上述几点分析,银行声称不知情的观点很难成立。在案件的后续发展中,虽然新闻报道披露的信息有限,但判决结果还是变相地佐证了这一观点:

  1、2010年10月,巴黎法院做出判决,宣布凯维埃尔“滥用信任”、“伪造及使用虚假文书”和“侵入信息数据系统”三项罪名成立,判处入狱5年,其中两年缓期执行。同时赔偿法兴银行49亿欧元,且终身不得在金融业就职。

  2、2014年3月,巴黎最高院审理凯维埃尔上诉,维持5年监禁判决不变,但推翻了支付赔偿金额的判决,具体赔偿诉求转由民事诉讼另案审理。2014年5月,凯维埃尔正式入狱,服刑150天后获得假释。

  3、2015年5月,法国媒体披露案件逆转信息。负责此案的调查人员称,银行一名前雇员指证凯维埃尔的上级对其投机交易早就知情。

  4、2016年6月,法国一家劳动仲裁委员会裁定,法兴银行解雇凯维埃尔前完全知晓他的交易行为,仲裁法兴银行向凯维埃尔支付45万欧元作为赔偿。

  5、2016年9月,法国一家上诉法院裁定,凯维埃尔对银行蒙受的巨额损失应承担“部分责任”,而银行在内部监管和交易系统安全方面也存在漏洞,判处凯维埃尔向法兴银行赔偿100万欧元,而非之前的49亿。

  事发后,凯维埃尔的精神状态很脆弱,曾一度想过自杀,后经心理医生辅导才逐渐恢复。出狱后,凯维埃尔转型成为一名计算机安全咨询师,月薪2000多欧元,并化身为批判金融寡头唯利是图的先锋斗士。2010年5月,他出版自传《我不是魔鬼交易员》,书中他自述在银行工作压力巨大,每天早上7点上班,午餐只能在工作台上吃三明治,晚上10时才能下班,休息日也不例外;没有百万年薪、也不开保时捷、公寓只有45平方米,但十分渴望成功。他认为自己活在一个“脱离现实和多方面不负责任的世界”,是“误入歧途的普通人”及“失控银行系统的受害者”。

  凯维埃尔出生于普通工人家庭,在邻居和老师眼中,是个沉稳、乐于助人的好孩子。他毕业的学校属于二流商学院,在名校、世家精英云集的法兴银行,一直默默无闻。在同事眼里,他性格内向,独来独往,连续八个月没休过一天假。他强烈渴望证明自己的工作能力并获取上司的认可,成为明星交易员,获取银行最高级的奖金30万欧元是他最大的工作目标。

  该案件一时引起法国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响:左派党领袖让·吕克·梅朗雄表示,该案是“法国寡头势力”造就的一桩丑闻;《费加罗报》的调查数据显示,有13%的民众认为凯维埃尔是此案中最应受到惩罚的人,因他无视金融监管,给雇主造成巨额损失;但有50%的民众则持同情态度,认为银行方面对下属违规行为早已知情,应承担主要责任,凯维埃尔只是替罪羊。对金融体系的不信任,使人们把凯维埃尔当成了另类英雄,认为他以极端方式揭露了金融系统内弥漫的贪欲。

  2016年,法国导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执导电影《局外人》,将这桩金融案件搬上大屏幕,再现了凯维埃尔的心路历程:在纸醉金迷的金融圈内,一切从业绩出发。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交易员们迷信自己对市场走向的判断,疯狂押注,押对赚钱了迎接的是鲜花掌声,押错损失了则被炒鱿鱼,极端者甚至跳楼自杀,天堂和地狱的快速切换让局中人身不由己。银行及管理人员对短线投机赌博、用虚假账户“地毯式”藏钱等违规交易装聋作哑。对资本的贪婪和欲望,让风险管理龟缩于不起眼的角落,偶尔需要时拿来装点门面。

  五、案件启示

  法兴银行事件发生后,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许多专家学者和金融人士从企业文化、人员、流程、制度、系统等方面,就如何规避类似的舞弊欺诈案件,提出了很多中肯有效的建议,在此不做赘述。本文主要反思的是这起案件背后,企业贪婪追逐盈利、事发后急切“甩锅”给交易员,不负责任且有失诚信的行为。

  1、简单将法兴事件的责任归咎于“魔鬼交易员”失于草率。银行及媒体将这些操作内部舞弊事件的员工称之为“魔鬼交易员”,认为灾难的发生应主要归因于个人。但是,细数近二、三十年的金融丑闻事件,这些员工大多经历了从“普通-明星-魔鬼”的三段式历程。银行为了追求利润,通过丰厚的提成奖金,严苛的业绩考核指标,诱惑和强逼员工一步步割裂与商业伦理、投资风险的关联,为了功成名就铤而走险。如果说这些事件里释放出来的是撒旦,那背后潜藏的无数小鬼当下是否还在头顶光环,是否会成长为明天的魔王?简单将事件责任全部归咎于涉事个人,不仅对他们有失公平、成为企业责任的替罪羊;而且会让银行管理层好了伤疤忘了疼,继续抱持侥幸心理纵容违规交易;还将误导政府和金融专家误判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失去全行业反思教训而改进整体制度环境的机会。

  2、金融企业以盈利为最大目标的商业逻辑需要重新定义。在金融行业,企业一直奉行的经营目标是股东价值最大化,而最直接的经营成果展示就是靓丽的业绩指标和财务数据,对董事会、管理层的考核以此为核心,高管和员工的高额薪酬汇报也源自于此。当然,为了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促进企业长期、持续、稳健发展,金融企业也会将商业伦理和风险管理建设作为重要经营板块。但是,当这一切与业绩压力发生直接冲突时,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企业很可能会舍弃审慎作风,在缺乏监管与自律情况下无限趋于贪婪、激进的冒险,忽视长期可持续发展,漠视社会公众和投资者的利益。再好的制度建设也敌不过自上而下的风控理念松弛、社会责任缺失,毕竟资本是贪婪的,人的欲望是无限的。